打折无止境
文/老猫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打折有偏见。原因是在我小时候,好多东西都是分一等品、二等品……一直到等外品的。一样的衣服,居然因为质量不同价钱千差万别。还有卖冬贮大白菜,一级的就贵,而且购买数量受限制,三级的就很便宜了,相当于三折就卖,但几乎都没有菜心。当时还很奇怪,一样的白菜,心都让谁弄走了?
这样,脑海里就有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好好的东西,没毛病谁打折啊?
那时候,去给女朋友买什么玩意儿,见到打折的都绕着走。老觉得送了人家打折的东西不够意思,那不是连那份心都打了折了么?有天带个姑娘去逛街,她见到打折店就有点走不动,说要进去看看,我当即立定,说你自己进去吧,我反正不买打折的东西。我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冤大头。
我的观念转变,来自一个电视访谈节目。那天电视里放着个片子,一名服装厂老板豪情满怀地说:“在我的眼里,产品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没有一等二等之分。”我这才明白,时过境迁啦,现在街上卖的,都是好东西,之所以打折,不是过季,就是促销。
从那以后,我就对打折没有偏见了,见着打折的,也会过去看看。只是我很怕人多,一旦遇到姑娘媳妇们在商场里疯抢,我就有点退缩,特别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这下可糟糕了,不打折的东西我认为是暴利,买着不值,打折的东西我又不爱争,这不是什么都买不成了吗?那个时候陪人逛商店,总是累个半死却空手而归,最后又饥饿又疲惫,一头扎到饭馆里去,把准备买衣服的钱吃光喝光。
就这样,大约在五六年的时光里,我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身上的分量却长了不少。
书也能打折。在我们小区里,经常出没一些卖书的家伙。他们在撒满阳光的草坪上摆摊,厚厚的大部头摆在桌子上,一折就卖。爱知识的人扑到书上,就像逛完商店的人扑到餐桌上。看着那些动辄定价上千元的书现在几百块就能拿下,能不激动吗?我可是从小盼着能有一套四大古典名著的,这回可算是买齐了。不过时间长了,心里也觉得蹊跷,他们怎么总也卖不完啊?莫非全中国的滞销图书,都给拉到我们小区倾销来了?后来一问出版界的朋友才知道,这书出了,就是专门打折卖的。原来的高定价,全是卖给图书馆和单位的,卖上一部分,本钱全回来,然后打折卖给普通群众,那是卖一本赚一本。这仅仅是图书的一种销售手段而已。
吃饭也打折啊。我经常去吃的一个饭馆,曾经推出一块钱一个的狮子头。那些日子,每天中午我都是一个狮子头一碗米饭,两块钱,那叫一个爽。还有一次去一个川菜馆子,人家白送川北凉粉,我们桌上请客的兄弟巧舌如簧,跟老板娘起腻,“大妹子大妹子”地叫,居然让人家连送了七盘。
如今打折的地方越来越多,这就对人的计算能力和分析判断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超市里,在绵延不绝的打折商品中,总夹杂着些奇贵无比的,要是不留神,还真容易中招。还有在商店里买多少返多少的,那里边可能都有雷,最直接的后果是,很可能逼着人买回去一堆没用的东西。
我经历过的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打折是在四年前。那时刚装修好了新家,想买个大彩电。到了电器城里,看见了背投,有点走不动,就在那沉吟犹豫。人家就跟我说,买背投返券啊,你这一万八的背投,返券怎么也得两千块吧?我一想,这不多了台冰箱嘛?就下定决心把背投冰箱一起搬回了家。
两个月后,背头价格大跳水,我那款降到一万二了,半年后,只卖八千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