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比较文学活动

(2021-07-01 12:10:04)
标签:

比较文学

分类: 散文随笔
我与比较文学活动
吴礼明

  仍然记得1992年第一次参加安徽省比较文学学会的情形。这当然是得我的外国文学老师许明炎先生的关爱和开绿灯了。
  会上,有学术大咖站在中西文化的交点上,提出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和中国共产党首任总书记陈独秀中国卢梭说,印象很深。讨论会上,对于这位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巨擘,我也谈了一点看法。其时,我是在读了林毓生先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等书后,对于陈氏、胡适氏和周氏鲁迅诸位五四反传统主义思想及其内在矛盾,确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的。只是现在已记不完整当时的表述。不过没关系,我后来还特意将这个要点写进了我的工作档案,是可以查阅的。只是后来没有再在陈学研究上继续研读,否则在新的学术视野下一定可以做出些什么的。
  其次,印象深刻的是,考虑到我刚工作经济上的窘态,学会免除了所有费用,让我随学术前辈们去山东曲阜游历。具体分组活动时,是与陆联星先生等人一组的。置身于孔庙孔林,恍若隔世,再倾听前辈们随走随想的学术交流,确乎是一种特别难得的体验和经历了。
  1995年参会,印象颇深的是,在安大教工食堂用餐前,学术老前辈们纷纷给我看相,整我的一些轻玩笑。当时正年轻嘛,在他们面前还是个孩子,带着一股子强烈的青春气息。
  我在会上,主要是交流了题为《文学与人文构图》的一个学术构想。这是我在阅读了美国学人H.M.卡伦所著《艺术与自由》等一批书籍之后所产生的想法。所谈为文化与传统、创作与自由的两个核心话题。前一个话题,所谈的重点是文学复古主义。而后一个话题则以苏轼为例,所谈的是思想自由意识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想做点现当代文学启示录。
  至于卡伦先生关于自由的论述,是我在很长时间里仍然可以清晰地背诵出来的。他写道:“尽管人们可以以各种手段去驯服它并为自己的目的去打破它,为它套上挽具以便驱使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自由是一种精神,而精神是不被驯服并拒绝为他物驱使的。它曾使艺术始终朝着生命的亘古荒原进发,并作为探索生命的激情和行动的拓荒者而生存下来。”
  可惜后面忙于所谓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基层多得数不清的冗务,而将参加比较文学学会活动这条线路中断了。
  后来,尤其是2003年我回到家乡附近的一个小城市之后,为了生活,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教学业务及相关的社会性活动,很少出现在正规的学术活动之中,不能不是个严重的缺失和特别的遗憾了。但比较文学仍然为我提供了一种终身视野,尤其是在方法论与文学的细节甄别与品味时。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视野。
  比如在《人文因素在校园管理中的位置》(《名校长工程论坛[双月刊]》杂志2003年第6期),为我提供了西方管理学和核心竞争力的一些思维背景。《中国语文教育的问题透视(上下)》(《湖南教育》杂志2004年第1-2期),让我从中西视野审视清末以来的语文问题,再回溯传统语文,于是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那一代”批判:中学语境里的一个后现代叙事(上中下)》(《新风教育》杂志2004年第9-11期),虽然是一个典型的现场性很强的教育时评,但所渗透的问题比对意识,尤其是利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些出版书籍,看清了文化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发展上的意义。然后,小到我们基础教学界,需要坚持什么,摈弃什么,都一清二楚了。
  而《有容乃大:管窥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艺术之路——兼评〈三打白骨精〉课堂教学艺术元素》(《语文教学通讯[C]》杂志2008年第1期),可能很多人尚未意识到我为何要梳理窦老师的教学艺术发展之路,以及她所借鉴高校文学资源,研发出运用西方神话思维结构开拓中国的中小学语文主题阅读。解析的过程,就是一个去神话的祛魅的过程。教育不是要制造神话,而是要更快地、使更多人都知道教学的一些秘密之所在。《课堂解读:邓彤、郭初阳外国文学课考察》(《明日教育论坛》丛刊第46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是一个大块的课堂解析报告,研究了两位名师的两节外国文学课《项链》和《变形记》,深入比较和剖析了外国文学所面临的中国理解困境及化解法。不少人都认为,这个文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经典的课例分析。
  至于《意义与结构的重新梳理——鲁迅〈阿Q正传〉的文学社会学批评》(《名作欣赏[上]》2015年第12期),更是有意识地运用法国人文学者吕西安•戈德曼在《文学社会学方法论》一书中所使用的方法,对鲁迅名作进行了二度理解性整理,然后再置入中国现行普通可接受的小说理解结构之中,居然没有违和感了。这,应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曾经比较早发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文艺学论坛上,此后看到他们这方面的研究也出现了。这当然是大好事。
  我在《深切而温馨的一段怀念》《遥忆恩师许先生》等文章,也回忆了不少与比较文学有关的细节,恕不赘言。
  (2021.7.1)
我与比较文学活动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