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脉脉的流水”等处小问题

(2017-05-04 12:39:47)
标签:

朱自清

荷塘月色

分类: 文学研究
关于“脉脉的流水”等处小问题
吴礼明


  今天再上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与以前又有不同的观感。
  该文的关钮,其实在文本第三段。曰:“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而中间三段,是为很多人喜爱的所在,但讲头似乎并不大,不外乎敷衍“荷塘”“月色”之类,是所谓“这是独处的妙处”。然后,作者再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牵出不能“热闹”和“群居”的遗憾。继而,追想南朝旧事,突出群居中春余夏始青年俊男秀女荡舟嬉游之乐;又引《西洲曲》,写夏尽秋深采莲传情的男欢女爱,引发对青春和欢情的留恋与思念。
  但文末的数句话,并不好理解。再想,似乎不通,还颇有些问题:A“①今晚若有采莲人,②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③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④是不行的。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我们看,①②两句之间构不成逻辑关联,其次,③④两句的意思看不懂究竟要表达什么。再追问,什么是“流水的影子”?为什么“见一些流水的影子”就“行”呢?再看,前文提及流水之处,是在文本第四段的结尾,说:B“⑴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⑵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⑶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⑷遮住了,⑸不能见一些颜色;⑹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⑴是本然描写,⑵处所谓“凝碧的波痕”,则是微风过处的褶皱或痕迹。⑶处“脉脉的流水”,是作者的想象,⑷则是实写,⑸处“一些颜色”究竟是什么颜色呢?其实也写得很含糊甚至是含混。
  但是,细心的读者,如果细味文本所引述《西洲曲》的一节诗句(C“㈠采莲南塘秋,㈡莲花过人头;㈢低头弄莲子,㈣莲子清如水。”),很多问题也便迎刃而解。
  再回到B处,再翻及文末,本文有一个落款,是“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7月是夏末秋初,荷花荷叶还在继续疯狂生长之时,采莲显然还未到时候。荷叶太过繁密,不利行船往来,也不利采莲人穿越荷塘。所以要等到秋天深得差不多时,荷叶枯了些卷了些,荷塘里出现了水道,于人于船都会方便很多。至于“脉脉的流水”是何,当然不指寂然无声,而是指深含情感之类。而这一情态性的指涉,在第三段内,除了“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以物喻人或指示人情较为明朗之外,其余似乎都不甚清晰,但作者似乎又想有所指示,并且在文章结尾处又再次暗示(再看A处“③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④是不行的”),于是在其故意隐晦的曲笔里,读者便不得不寻章索句,走进作者所设置的机关,细思慢想一回。
  其实,这“脉脉的流水”,其秘密所在,就在C处,“㈢低头弄莲子,㈣莲子清如水”,这夏尽秋深的荷塘的水,是清澈的,清纯色的(这就是B处所谓“一些颜色”),指示着青年男女没有任何杂渍的青春的情感。
  现在再看A处。①②倒可以颠倒过来使用,亦即如果真有采莲人当如何如何。③④处是说,只是还未到深秋,这莲,这水,还未足以传情达意。至于⑤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江南”,是南朝的“江南”,还是目前的“江南”?余以为还是前者,概因文本内能申足与支撑。作者因这一追想,而对“热闹”与“群居”的青春生活充满了向往之情,自然都是可理解。当然,文章真正的结尾“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云云,写再次回到现实,不过依旧有点遗憾而已;但心内既有了追想,也享受过独处之妙,无论如何与此之前已然大不同。不是吗?
  (2017-05-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