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羽散文《倾听滴水》试卷析读
(2012-08-01 20:53:05)
标签:
何羽散文倾听滴水试卷析读 |
分类: 语文教学 |
何羽散文《倾听滴水》试卷析读
吴礼明
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嗒,滴嗒,然后,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视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察觉的速度攀升。
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间,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懵,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一片沉重的混浊。
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
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
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这样快速地过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咚”的一声,落入耳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
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是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
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上演着多少出剧目呢?
这滴水之舟,究竟能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
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谁也无法将一滴水永远留住。
天地之间,万籁俱寂,惟有滴水声,如珠玑,如佛音,点点滴滴落心头。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况是脆如蝉翼的生命?
漫步田野,一颗颗露珠正凝于叶尖。无色,无声。
一忽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们开始闪烁不定,窃窃私语,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光线慢慢移过来,移过来。在一个恰当的角度,聚集。瞬时,灵犀一点,心领神会,回应着阳光的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雍容富丽,金碧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素朴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拥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自身却是剔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
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的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或许,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为了这瞬间的辉煌?
此时,谁敢鄙视,谁敢漠视,这一滴水的存在?
此时,谁还能说,无色与沉默是一种苍白与单调?
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也许,人的一生,还不够用来守望滴水升腾为云的历程,但我不能不信奉这滴水之音。
【析读】:
文中所写的“滴水”来自于作者为复习迎考而自设的警示,所以便常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闯,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所以这“滴水”声是在那时便让作者获得了一个“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的印象。所以作者感到这声音是有生命的。这是对一次人生经历的描述,有关滴水的原初经验与感知,都来源于此。
行文的第二部分,是将滴水与人生联系在一起,所以作者说,“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然后展开联想,由滴水联想到人生与宇宙天地之间,所以滴水的喻意是难以估量的。再写滴水对人生的意义,以及从滴水里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后所获得的朴素、纯净和包容的意义,以及从中获得对生命无与伦比的丰盈的启迪。所以,在作者,对一滴水的深悟,便获得了关于一个世界与宇宙的认识。
这是一篇透视力极强的、小中见其大的文章。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水滴因为时时警醒着作者而获得了意义,并被作者赋予了生命的意义——“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所以作者说:“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于是水滴由一个无生命的实在物变成了有生命的存在,并在作者的眼里获得了更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理解的意义,就是作者解读人生所理解到的意义。人生解读得越深刻,对水滴的意义的理解就越深刻。于是,对于水滴的理解其实就是对人生、生命与世界的理解,对点滴之中见永恒的所在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在平时被忽略的、无价值的的小、细微得无值称道的事物,都含裹着生命的无限的意义。
由此,作者的视角也由审视自身而渐渐地扩大起来。所谓永恒存在于短暂之中,伟大存在于渺小之中。所以作者说:“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这滴水之舟,究竟能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于是,在作者的眼里,人生、人世的理解就这样被理解了,通过一滴水而获得了理解。这不正是与“是心即佛”、“一指之禅”类似的道理吗?所以悟性其实无处不在。这也正是作品所能够指涉的。当然,透过种种表面而深入到万事万物的本质,从而获得生命的真实而永恒的存在,也是作品的辩理所在。
下面是某套试卷进入文章局部的命题,其一说:
为什么“幻觉中的滴水声响”会让作者“惊悸”?为什么说“这滴水是有生命的”?(某参考答案:①那滴水的声响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②滴水的落下,犹如生命在律动。就像我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时的年轻、矫健、朝气蓬勃;中年时的矜持、沉稳;老年时的凝重、庄严、充满睿智。)
“惊悸”在于水滴的警示与启迪作用。而这种作用又是与作者的一段人生的经历密切相关,所以行文便由此进入了回忆之中。因此,这“惊悸”一词,也起作一种线索的作用。而“那滴水的声响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主要是显示水滴持久的对于人的作用,还在“警示”二字上。
需要指出的是,对行文相关语句的理解,并非在文章之中寻找所谓的相关的语句,需要的是准确而深入的理解。常常在课堂的训练之中,由于漠视了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和理解,甚至有些教师在教授学生作简答时,不是通读全文,而是所谓带着问题直接寻找所谓的答案。这种“直奔答案”的做法,只会对阅读本身造成伤害。而如何理解“这滴水是有生命的”这句话,主要是意义的赋予,即对人生所达成的一种理解使然。而该题命题在给答时恰恰忽视了“滴水的落下,犹如生命在律动”中“犹如”一词所给予的暗示。
该试卷的第二问是:
“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为什么?请分点阐述道理。(某参考答案:①倾听滴水之声,可以使浊心明净,使人顿悟;②水滴虽小,但滴水可以穿石;③水滴能汇聚成奔流的大海;④滴水之舟不知承载多少悲欢、生死。)
这一题的做答,除了可以作如是答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理解“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所赋予的意义。一切都源于“对于水滴的理解其实就是对人生、生命与世界的理解,对点滴见永恒的所在的理解”。所以上属四点只是枚举的四点,并非答案本身全部。
该卷第三问为:
作者从阳光下水滴的光彩,领悟到了“生存智慧”,这“生存智慧”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作简要阐述。(某参考答案:生存的智慧:“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阐述:因为水滴是无色的,所以才能拥有任何生命所拥有的色彩;因为它默默包涵,所以虽然转瞬即逝,却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绚丽的喧响。)
这一解答的关键在“消融”“包涵”二词之中。“无色”并非是没有色彩,而在于其“包涵”,并在于短暂之中见永恒,而所谓“罕世的钻石”虽有其坚,但不能说明永恒的道理,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是要穿透这种有限的“坚久”而达成对于无限的追求之中。所以所谓“生存的智慧”,就是超越既有的狭隘,理解天地之间无穷的变数,并透过种种表象,把握生命的真实而永恒的本质。需要注意的是,这道答案所给的所谓“阐述”,在道理上其实并不通。
该卷第四问如次: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某参考答案:DE。说明:D项,写“阳光”是为了让无色的水珠折射出炫目的色彩,“浊心明净”是“倾听滴水之声”的结果。E项,“闪烁不定”“忽明忽灭”是作者用以描绘阳光下露珠的光彩,并无“惋惜”之意。)A.文中引用了一些著名的诗句,为的是说明人生的短暂、脆弱,而滴水却永恒、坚韧的道理。B.本文通过倾听滴水而展开联想,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像小水滴一样的人:外表不张扬,内心却无限充实、丰富。C.作者笔下的小水滴,微小与宏大,柔弱与坚韧,平凡朴素与辉煌璀璨和谐统一,令人叹为观止。D.文中写太阳的光芒四射,水滴折射出的炫目的颜色,为的是反衬水滴的“无色”,因为只有无色,才能使人的浊心因此而明净。E.作者在赞美滴水的精神的同时,也惋惜露珠的“闪烁不定”“忽明忽灭”,追求的仅是阳光下的瞬间的辉煌。
所谓的“浊心因此而明净”,所讲的是超越既有的局限,而获得深刻的人生意义。所以本文其实并不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像小水滴一样的人:外表不张扬,内心却无限充实、丰富”,也不在“为的是说明人生的短暂、脆弱,而滴水却永恒、坚韧的道理”,只是从一滴水之中透视出人生无限而丰富的道理。因此也可以说,所谓生命就是意义的获得,而与表象的任何特征其实并无多大的关系。
(引自拙著《散文阅读新路径》第221-22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