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慷慨悲壮之歌——边塞征戍诗赏析

(2007-12-03 16:57:17)
标签:

枯竹园

边塞

征戍诗

慷慨

悲壮

分类: 诗词阅读

慷慨悲壮之歌——边塞征戍诗赏析   / 吴礼明


    一、所谓“边塞征戍诗”


  凡描写边地风物等等的诗歌都可以称之为边塞诗,而所谓边塞征戍诗乃其中涉及军事征战与边关戍守一类。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里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这段话不仅刻画唐代巨大的社会流动,也展现了“征戍”诗一类题材甚为发达的一面。
    唐人征戍诗能够成为一个大类(《全唐诗》5万多首中占2000多首),又与唐代风尚与人格精神是分不开的。其中最直接的动因是唐朝为摆脱边患而鼓励将士积极开发与坚守边疆,那些对于家国有特别情怀的士人也从中看到了切近或终极的利益与人文关怀,于是凸显边疆意识成了时代的强音。
  特别是在激烈的仕途经济里,来自于中原地区的士人突然来到西北大漠边陲,由于气候、风土人情的种种不同所产生的位差,给了他们强烈的新鲜和震刺。在激烈的军事较量与冲突中,他们对于帝国的躯体渐渐地有了更深的体认。正是士人这种强劲而深沉的集体意识,使之不断地为唐诗输送新鲜的血液。这是唐人富有旺盛生命力的一个征象。所以,边塞诗虽然可追溯至先秦,但直至盛唐才异军突起自成一派。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发扬时代精神,在政治伦理的地基上,主要是基于汉代历史给于他们以荣耀与鞭策,和儒家积极入世、民胞物与及悲天悯人的爱人情怀给于他们以心性与道德。其关键词为:建功立业、英雄意识和仁人测隐。于是民族、国家的概念在他们的诗歌中渐渐地沉淀,并伴随着唐代国势日强,士人不断实边,使得边塞诗多姿多彩而充满了鲜明的艺术个性。
    在诗人们的笔下,或极力渲染边地军事生活的苍茫,叙写我军将士的勇猛,或凸显绝域大漠的奇异风光,或表达爱人惜命以反战的思想高怀。于是,边塞或壮怀激烈、热血沸腾,或豪放旷达、雄壮悲慨,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愁肠寸断,折戟断刀……一时凸显于世人面前。当然,到了中晚唐因国势衰颓,边塞征戍诗昂扬向上稍减而悲愁哀婉渐多。


    二、边塞征戎诗的特点


  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征戍诗,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年)至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这一盛唐时期,“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为历代边塞诗之冠”,而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普遍题材。可以说,唐代边塞征戍诗的繁荣,既是历史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的表现,又是古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必然的产物。
    理解与欣赏边塞征戍诗需要把握以下特点:
  (一)这类诗歌感情充沛、笔力刚健,追求奔放雄伟、慷慨激昂的风格,并以气象雄浑、意境苍凉见长。
  (二)诗中既描写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而充满了激情和豪兴;同时又交织着两种复杂的情感,或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或幽怨悲凉的征夫恨悲。
  (三)这类诗歌体裁多样,既有五言古、律,又有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诗人运用何体,均以显现慷慨苍凉之气为首要考虑。
  (四)在诗的题材上,以抒写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有惨烈悲壮的战役,与异国情调的胡乐为鲜明特色。其典型的景观有大漠、烽烟、黄沙、长云、秋月、雪山、长城、孤城、大石、狂风、酷热、冰雪、奇寒等。其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征人、单于、羌羯、胡儿等。其地名则有安西、瀚海、天山、楼兰、轮台、疏勒、龟兹等。其用品则有琵琶、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等等。


    三、边塞征戎诗名诗鉴赏


    (一)边塞诗派与主要诗人
    有唐一代边塞诗人很多,著名的有骆宾王、王之涣、李颀、王昌龄、王维、王翰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高适、岑参二人。
    这些人大多有到过边疆从军的经历,都具有奋发进取的人生观。例如受汉代班超的英雄意识的影响,初唐诗人骆宾王说“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孟浩然是“一闻烽火动,万里忽争先”,王维也说“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其仗剑从戎,所谓慷慨激昂、俯视一世。他们的作品常常以边塞题材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洋溢着激昂奋发的时代精神,展示了广阔而苍凉、奇幻而壮美的边塞风光,以及艰苦但豪迈的军营生活等等。
    当然,高适之《燕歌行》、岑参之《白雪歌》等七言长篇歌行最能代表盛唐边塞(征戍)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豪放、浪漫悲壮。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而以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又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等。总之,是这些诗人群体,通过他们的集体创作,使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共同演奏了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而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

 
    (二)骆宾王《夕次蒲类津》赏析
    学者论文,以为初唐四杰的边塞诗,更能代表初唐边塞诗的本质精神;而惟有骆宾王经历最为丰富,故其作品,可以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边塞诗。下面是他的《夕次蒲类津》诗: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蒲类,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为汉西域城国名,唐始置蒲类县。所谓“二庭”,唐时西突厥分为东、西二庭,以伊列水为分界。骆宾王亲身感受边塞,以某夜就地宿营时的感受记录了一个征战辗转的境况。当时吐蕃入侵,诗歌开头“归望断”,正见出战事艰难,归思无望。二联以南辕北辙式的实况比兴,写眼前的心境,归路似有,却仍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向北而去。第三联,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秋夜里是茫茫北风的肃冷,那一轮冲淡的新月照临着朔漠,渲染出边塞战场特有的悲杀气氛。第四联点题,写出当时军旅征战的情景,战场上营垒相接,灶火连成一片,随时等待争战,而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同时,这一联又可以见出军势的声势之浩大,一场千军万马的决战即将开始。第五联,是写诗人的内心活动。以汉代班超的事迹相激励,既是对自己,又是对唐军将士。最后一联,借汉代李陵战败投敌事从反面相警诫,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
    本诗既描写了艰苦的边地战争生活,壮丽的边塞风光;又抒写了爱国报君的热忱和望乡思归的情愫;并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三)王昌龄与边塞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最为著名的是他的《从军行》和《山塞》诸作。下面是《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本诗虽然是“战地进行曲”,但所表现的并非好战的意识,而是体现深沉悲壮的生存力的较量,他对于英雄主题的发掘,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
    诗作首先将读者带进了绵延数千里的祁连山脉和青海湖之间,绝域的苍茫又通过连天的沉沉阴云表现出来。画面显得壮阔而苍凉。当时“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前两句的这两层渲染,使绝域深处的“孤城”之危令人胆寒。而“遥望”则含了无数期待。于是,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暗淡苍茫的景色里。但是,诗歌在第三句急转,这句写边地的荒凉,战事的频繁、艰苦与酷烈,而将士们仍然奋战不息。显然,经大漠黄沙洗礼的唐军显得更加顽强,所以最后一句便不仅仅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还是一种无坚不摧、迎难而上的更为血性的拼杀。
  三、四两句化一、二两句的静写为战场的动态搏杀与冲决,在艰苦困苦之中,给人的是悲壮,是进发和意志力的较量,引人的是美学的无限崇高感。这正是王昌龄最为深沉的地方。


    (四)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赏析
    如前所述,能够体现边塞征戍诗最鲜明风格的当数高适和岑参。他们或以充满紧张感、或以悲壮深沉的调子,歌咏着边塞的人和事。下面是岑参的七言歌行杰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走马川,又名左末河,今新疆境内的车尔成河。雪海、轮台,都在今天新疆。金山,即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五花、连钱,都是名马,又指马身上斑纹。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所在,即今新疆吐鲁番县。
    诗作先带人感受行经路线(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并感受走马川一代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苍茫而混黄的沙尘环境。此联三句写风的狂暴与淫威,如斗大石满地石乱滚,其环境之险恶令人恐惧。第三联逆转,如此恶劣环境下,报警的烽烟同夹杂着匈奴军旅的气势的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但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一出现,恰似一个特写,其威风凛凛,如横空出世,天神降临一般。而前面恶劣的环境对于人物刻画又恰恰起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渲染:苍茫而凛然不可侵犯。第四联“金甲夜不脱”,正见战事紧迫,“戈相拨”可以想见夜间一片漆黑,大军军容整肃严明、衔枚疾走的情景。而“割面”的风再起渲染。第五联写边地的严寒,通过几个细节(马毛、砚水等)来描写来表现。一边是战马在寒风中奔驰,蒸腾的汗水转瞬间即凝结成冰。一边是军情瞬时处理,军幕中起草檄文的刚刚完成,砚水也随即冻结,在这种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中,让人更见临战紧张的气氛和唐军运转的高速。这些细节,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诗歌到这里便戛然而止,是可以想见最后的战况的。读者也会想作者一样,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而最后一联所要表达的,正是如此。这正如战场上的一个及时报道。
    杜甫说岑参作诗“好奇”。这首诗新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而诗中表现的乐观豪迈的气概,正是盛唐时期时代精神的体现。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五)高适边塞征戍诗欣赏
    高适边塞诗的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更强烈。下面来看他的《蓟门行五首》中的四首: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其一)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座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其二)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其三)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其五)
    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第一首,前四句近乎白描,勾画了一个孤单站在那里的老战士,虽然所想是还是如何使气较敌的事情,可是,诗人看他孤孤单单,已是满头白发,不禁替他感慨,此生与功勋是毫无缘分了,那些轮番上任的将军谁能认识他呢。生命就这样无情地流逝着。第二首,以汉家说唐,开拓边疆确实见了本事,可是,一个极其滑稽的事情是,投降的胡虏可以饱食暖衣,而我方边士却要吞糠咽菜,也难怪诗人一望边亭而难忍泪流了。而更可怕的事情是,由此造成的悬殊不平的待遇,则将酿成边战失利的严重后果。第三首,开头勾画了极为严酷的环境,严冬来临,暗含了诗人深忧。可是面对敌人兵强马壮和高昂士气,诗人不禁替我方将士忧虑起来,何时才能结束战事呢?第四首,先以环境勾画浓重而惨淡的背景,次写即使到了黄昏和天黑,交战的双方仍然拼死对杀,虽见豪勇,最终也只是抛尸荒野,只剩下静静的古树荒立着,诗人不禁仰天长叹,无边的悲愁有如那天上笼罩不散的黄云一样。诗人对下层士兵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和同情,这里并没有歌颂“汉兵不顾身”的勇敢精神,而是体恤他们生活的艰苦及久戍无归的遭遇,期间蕴涵了诗人多少仁慈恻隐之情。
    这几首诗歌,所写关于连年边乱、疲于用兵而战乱不止的情形,反映了边地军旅生活的另一面。诗人写来古劲苍凉,充满了无限的悲慨,从中不难寻其对家国、战争与人事的深切关怀。同时,又由于诗人对连年边战的忧思与焦虑、无奈与惆怅,尤其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对于士卒、甚至是敌方士兵的深切同情,而对于国家战争的意图表示了极大的怀疑。这是诗歌最为深沉的地方。
    这一组诗歌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的赋笔较多,而比兴寄托、寓情于景等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加上使用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言古体,显得更风骨遒劲、浑茫苍老而凝重深沉。


    四、课堂品茗读诗实习时间


    1、下面是王昌龄《从军行》中的另一首(其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思考】(1)本诗写戍守,抒发的是什么样情感?(2)诗歌融叙事、写景与抒情于一体,试作分析。有人说“高高秋月照长城”显得突兀,你是怎么看的?
    【诗歌简析】“新声”无论如何调换,舞姿如何动人,琵琶的演技如何高超,在征人的眼里都是一样的,像曲调《关山月》一样,都无法排解他心中的“别情”。从诗歌的第三句又可知,那种无法排解的曲音,已经不知听了多少回了,这一句见出了戍守时间的长久与难耐。但是,种种复杂的乡愁的多情,总是难以抵抗塞外的冷冰冰的事实,那长城上的高高“秋月”仿佛凝固了一般,将一个个柔软的梦一一击碎。最后一句,由眼前的视听而转向遥远的夜空,而究竟会想起什么,诗歌没有说明,只戛然而止,显得那么斩截,又那么缠绵,将人的视线牵引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冰冷的现实反而更会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使诗歌的意味更加深远。
    王昌龄边塞诗独特的地方,在于不在对征战生活和边塞风光的描绘上,而在记写将士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上,用笔尤其深刻。
  【参考答案】(1)本诗写征人戍守边关,所抒发的是征人无边的乡愁,有对边关持守的难耐和对家乡亲人的苦恋。(2)本诗第一句是叙事,似不动声色,二、三句是抒情,但本诗与一般诗歌不同的地方在于从第二句始便逆转其意,使诗歌显得极为突兀,而耐人寻味。而最后一句为写景,收取全篇,既可作为笼罩全诗的一个典型环境,又可理解为诗歌内在情感的再次突兀,使得诗歌显得遒劲而苍凉。

    2、下面是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问题思考】(1)前两句,“雪净胡天”和“羌笛”给人的感觉有怎样的不同?(2)试析诗句第三句一语双关,和第四句写景上的精妙。
  【诗歌简析】第一、二两句叙事,胡天冰雪消融,戍边战士牧马归来,“雪净胡天”四字,澄明开阔,显现出胡天少有的爽朗,自然也见战士轻松的心情。第二句忽然逆转,明月似乎撩人,不知哪座戍楼上吹起了幽幽羌笛。从第三句,诗句将“梅花落”拆用,可知吹的是《梅花落》,古乐府笛曲名,音调多忧伤哀怨。而后两句在一起含不尽之意于诗间,很是耐人寻味。诗歌翻空出奇,借字面意思引发美妙的联想。试想,那一瓣瓣梅花,正随着幽幽的笛声随风飘洒,纷纷扬扬,落满了关山。诗歌以强烈视觉效果的画面,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而这,又多多少少会冲淡白天里牧马归来的那种爽朗的心境,所以明月之夜又如何成寐呢?“满关山”,事实上勾起的愁思绝非仅仅诗人自己,还应该指所有边关的战士了。其随花而落的消散意绪和曲折的心路,便借一曲《梅花落》演绎得淋漓尽致。当然,边关所有战士的心声自然又演化成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所以显得悲壮而深沉。其愁之深、之重就可想而知了。借用明人钟惺诗评里的一句说:“无限羁情,笛里吹来,诗中写出。”那么,由听音乐的感受,所引发的,多少又暗含了戍边将士因滞留不归而生发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当然,还有志士不遇等等)。由实而虚,言此及彼,并且在将阔大的胡天和它的空廓苍茫夜景里,揉进了深沉的意绪,又见出高适作诗的精妙来。
    【参考答案】(1)“雪净胡天”所给人的是胡天的冰消雪融,澄明开阔,以及心境的爽朗。而“羌笛”所传达的则是一份幽幽的愁怨。前两句里所表达的情感显然有急遽的变化。(2)诗的第三句采用拆分法,将所吹奏的羌笛曲调“《梅花落》”镶嵌在其中。并借“梅花落”的字面意引发美妙的联想。最后一句景中饱含深情,揉进了诗人和所有戍边将士的深沉的意绪。


    (应《新语文活页》杂志编辑王红菊老师之邀而写,已发。个别地方参考了其他文献,不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