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选”能够让中国出现更多的姚明吗?
文/剑剑飘红
最近浏览网站,发现不少网站都刊载了一条中国美篮少年受邀参加美国名人堂大赛的消息。名人堂何许神圣!!一群毛孩子居然能去那里打球!本博一直就是个篮球爱好者,现在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打得激烈,但还是了解篮球世界的一二三,且保持着对篮球运动的热情和关注。赶紧打开来看看,原来是中国一个叫亚礼得的体育品牌在全国海选出7个篮球技术、天资等综合素质都不错的孩子组成名为“美篮少年”的球队,作为首支参与这一赛事的国外球队参加了这场比赛。
当然最终结果是输给了美国高中参赛队。
输归输了,不奇怪,但这事儿还是值得深思一下。
我GOOGLE了一下“美篮少年”。2007年,亚礼得体育品牌举办了“梦想的高度——亚礼得篮球(俱乐部)精英赴美受训选拔赛”的活动,该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厦门5个城市以海选的方式进行青少年篮球选拔赛,最终筛选出7名条件优异的“美篮少年”赴美受训;在接受专业系统的篮球训练2个月后,这7位中国青少年篮球选手闪亮登场美国NBA名人堂大赛。表面看来,这个比赛似乎只是一次普通的中美青少年篮球交流活动;其实不然。事实上,从运动员的选拔方式来说,以“海选”的方式选拔有体育天赋的选手,这打破了中国固有的体育人才选拔机制,让更多有体育天赋的孩子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体育梦想。
国内篮球迷们常常讨论,十几亿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多出几个姚明?当代表中国篮球最高水平的中国男篮在国际大赛上一次次铩羽而归、在火箭队如鱼得水的姚明在国家男篮孤立无援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好像就只有像怨妇一样地不断抱怨——为什么偌大的中国不能多出几个姚明?为什么人口只有我们六分之一的美国,张伯伦、乔丹、皮蓬、科比那样的篮球天才能够不断地涌现?抛开人种论等不提,本博认为一大合理的解释就是我们的球员选拔机制和培养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中国,小至篮球大到整个体育事业都搞了数年的“职业化”,未褪尽举国体制的外衣。单以篮球来说,我们一直以篮球大国自居,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篮球群体。前一阵子甚至有媒体报道说,中国13亿人口中有3亿会打篮球!!可是我们得正视,这个庞大的篮球群体中,能有几个名正言顺地进入职业篮球的范畴?答案恐怕是令人悲观的。我们现有的职业球员,绝大部分是从小就被选拔进体校定向培养的,
成与不成都是他们。至于那些没有进入体校、从小在普通学校长大的孩子,即使是篮球天才,想成为职业篮球队员,也是一件堪比登天的难事。这样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严重限制了人才的选拔面儿,
也就从源头上限制了篮球的发展。道理很简单,打个比方,就像高校招生,各大高校需要扩大招生的面儿,以保证生源的优质和多样性,避免定向招生带来的生源过度单一。
奈何我们的体育选拔制度没有像高校招生制度一样进化,所以我们“号称”拥有庞大的篮球人口,却是一种篮球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庞大的资源远未被最大化利用,民间不少值得培养的篮球人才就慢慢的淹没了。不敢说中国曾经错过了自己的乔丹、皮蓬,
但至少错过了不止一个刘玉栋、胡卫东。
相较而言,美国显然拥有更成熟、更科学的青少年篮球教育体系和球员选拔机制。美国大学学费高昂,但各高校鼓励有运动特长的学生通过从事运动竞技来获得运动员资助,这显然比其它方式(贷款,校内外打工与奖学金等)获得经费更容易同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也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付诸行动。在这种机制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校竞技体育队伍,可说“打球上大学”在美国已经机制化。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这种运作机制是开放式的,包括篮球在内的竞技体育被作为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运转,所有的球员都能够自由选择在学校竞技体育队伍内进出。所以像乔丹那样的天才,尽管在中学时曾经被赶出了校队,但到了大学,他篮球天赋表现出来,他仍然可以成为大学校队的主力。而这种情况在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发生。
对比中国和美国的青少年篮球培养机制和选拔机制,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两国篮球体制的差异。对于中国来说,也许从来都不缺乏篮球天才,我们缺少的也许只是让天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所幸的,去年的这场篮球青少年海选让篮球球迷看到了希望。
不可否认,中国青少年参赛队“美篮少年”比赛输了,而且我们和美国青少年篮球的差距还不小,但是,至少这场比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篮球的一种希望,一种选拔体育人才的新方式。其实体育圈的人才选拔方式真的可以借鉴一下娱乐圈的海选,比方说超级女生、比方说我型我秀,平民造星,写的是神化,却能推动行业的进步。
我泱泱大国,人才济济,民间藏着太多没被发现的璞玉,假如真的能发现他们,假以时日多加打磨,那么就真的能像这亚礼得美兰少年选拔赛的口号说的那样,让大家都能实现“梦想的高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选”方式不失为一种拓宽人才选拔途径的有益尝试。
这里就是那些美篮少年!!
http://blog.sina.com.cn/meilansh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