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十一)

(2016-03-09 15:58:49)
标签:

常朔

荐书

燕赵都市报

文化

《红楼识小录》

分类: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十一)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十一)

红楼识小录》,邓云乡  著,中华书局    20154月版

 推荐人:常朔(诗人,现居石家庄)

 

周末得暇,朋友带着他九岁上三级的儿子来我家玩儿,一进门,小男孩就将眼睛停留在我满满一书柜的《红楼梦》上,并惊叹:“哇!怎么一柜子都是《红楼梦》。”“《红楼梦》”三个字说得很是响亮。我问孩子知道《红楼梦》吗?孩子的回答依然响亮,“知道!”可见,《红楼梦》三字已深入孩童之心。在我国,但凡热爱文史的人,都有点《红楼梦》情结,茅盾背《红楼梦》半个小时不停顿,贾平凹每年都要读一遍《红楼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据第十二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全国4.12亿人读过《红楼梦》。《红楼梦》是“显学”早已成不争的实事。

如此庞大的人群深爱并一遍又一遍地读《红楼梦》,凭心而论,多半是时尚所趋,或者是蜻蜓点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倘若不想轻飘飘,就要对《红楼梦》来一番沉潜和格物,如此,不妨细读邓云乡先生的《红楼识小录》。《红楼梦》博大精深,但也是由一个个“小”组成的,因此“小”却不“小”,“小”中处处见“大”,每一个“小”都能讲得长篇累牍,都能引发出一串串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红楼梦》中的“小”有足够的敬畏,不然读红便流于形式。《红楼识小录》就是要深掘《红楼梦》中的“小”,作者以其宏博的杂学底蕴,将“小”延展开来,“小”成了多棱镜,折射出红楼世界的五色斑斓。更重要的是,通过《红楼识小录》,我们认识到读《红楼梦》当更加仔细地去寻觅其中的“小”,抓住一点“小”,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此将一个个“小”串联起来,或许会别有洞天,这也是为学之道,特别是那些有志于学者当深悟此理。

 书摘

    按说高鹗能续洋洋四十回《红楼梦》,学问才气也不能说太差,为什么一个汤会写不像呢?这是因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中,对于饮馔烹饪,有两种不同态度。一是认为这是俗务,君子远庖厨,根本不去注意这些事。有的人对于饮食也的确不讲究,他的心思在别的地方,随便吃些什么(自然随着经济和地位,不会过差)都可以,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人。另一种是讲究饮食,也欢喜研究,注意烹调方法。与王安石同时的苏东坡就是这一种人的代表。近代文人中,太炎先生和畏庐老人也可以说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据说太炎先生民国初年被袁世凯囚禁时,陆建章派来的昌充厨子的暗探每天向太炎先生请示做什么菜?太炎先生什么也说不出,只会说火腿、鸡蛋两样,因此顿顿蒸火腿、蒸鸡蛋,这个冒充厨子的暗探每天赚其外快,菜钱都入了他的腰包了。另外,畏庐老人林琴南,却讲究饮撰,精于烹饪,自己能亲手做成整桌的高级酒席。而写小说的人,正是要有这种多才多艺的本领才行。可惜高鹗在这一点上是太差劲了。

                                                  《燕赵都市报》2016年1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