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十一)

标签: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文化《红楼识小录》 |
分类: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 |

《红楼识小录》,邓云乡
周末得暇,朋友带着他九岁上三级的儿子来我家玩儿,一进门,小男孩就将眼睛停留在我满满一书柜的《红楼梦》上,并惊叹:“哇!怎么一柜子都是《红楼梦》。”“《红楼梦》”三个字说得很是响亮。我问孩子知道《红楼梦》吗?孩子的回答依然响亮,“知道!”可见,《红楼梦》三字已深入孩童之心。在我国,但凡热爱文史的人,都有点《红楼梦》情结,茅盾背《红楼梦》半个小时不停顿,贾平凹每年都要读一遍《红楼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据第十二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全国4.12亿人读过《红楼梦》。《红楼梦》是“显学”早已成不争的实事。
如此庞大的人群深爱并一遍又一遍地读《红楼梦》,凭心而论,多半是时尚所趋,或者是蜻蜓点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倘若不想轻飘飘,就要对《红楼梦》来一番沉潜和格物,如此,不妨细读邓云乡先生的《红楼识小录》。《红楼梦》博大精深,但也是由一个个“小”组成的,因此“小”却不“小”,“小”中处处见“大”,每一个“小”都能讲得长篇累牍,都能引发出一串串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红楼梦》中的“小”有足够的敬畏,不然读红便流于形式。《红楼识小录》就是要深掘《红楼梦》中的“小”,作者以其宏博的杂学底蕴,将“小”延展开来,“小”成了多棱镜,折射出红楼世界的五色斑斓。更重要的是,通过《红楼识小录》,我们认识到读《红楼梦》当更加仔细地去寻觅其中的“小”,抓住一点“小”,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此将一个个“小”串联起来,或许会别有洞天,这也是为学之道,特别是那些有志于学者当深悟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