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三)

(2014-09-13 22:26:46)
标签:

常朔

荐书

燕赵都市报

文化

分类: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

http://epaper.yzdsb.com.cn/images/yzdsb_epaper_logo.jpg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三)

 

《民国旧梦》,智效民著,新星出版社2014年2月版

常朔(诗人,现居石家庄)


      “民国”是如今热度颇高的两个字,但是人们对“民国”的怀恋多是一种时之所尚的附庸,对民国的解读人云亦云流于浮象,有的还借“旧”说事,自说自话。学者窦海军认为:“现实的困惑、无奈和愤懑,竟然也能在‘民国回味’中得到一些启示、排解,于是,萌芽便长成了‘民国热’这样一棵时尚文史之树。”如此看来,民国热只能是“浮热”而已。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的风物从有些泛黄的陈年旧纸中跃然而出,似乎在向今人言说着什么。学者智效民对民国似乎更有一种心灵的默契,他听到了这种“言说”,于是《民国旧梦》便为这曾经的“言说”而言说。
       对历史的判断,不能去主观地假设,“假设”不应是历史中出现的字眼。从《民国旧梦》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尽量抛弃主观的努力,不做主观的猜度,不妄言,而是持之有据。作者既葆扬了民国的思想激荡、大师辈出,又指出了民国的战乱频仍、官场龌龊、民不堪命,不誉美,不捧杀,不非黑即白,不非此即彼,这就一下子使“民国”两个字更加立体鲜活了。
       学者黄恽曾说:“我们现在谈民国,都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作杂文,借古讽今。”这种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的做法多有负气的成分,应非真正有良知的学人所尚。《民国旧梦》就极少有这种“火性”,文字中没有持枪挟棒,以一种古道的心肠说人说事,这种平和才是真正的心灵重器,非讽嘲泛泛文字可比。

书摘
        他(张季鸾)经常说,作为一个报人,不仅不应该求权、求名,也不应该求财。抗战初期,年届五旬的张季鸾老来得子,各方面人士为表示祝贺,送来许多金银首饰。他认为在前方流血牺牲、后方家破有人亡的战争年代,“我张某不能为得一子而收此巨礼”。于是他不顾妻子想选一点留作纪念的愿望,把它们全部捐献出去。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他临终的时候,身边仅有十块钱的“积蓄”。总之,倘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张之一生的话,我以为《大公报》同人的这副挽联是最恰如其分的佳构:“千载事功,曰诫曰诚;一生心血,为国为民。”

           《燕赵都市报》2014年9月13日

             网址链接:http://epaper.yzdsb.com.cn/201409/13/51859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