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韵庐中自长吟
——读《抱韵庐集》
常朔
漫长的夜,窗外小虫吟鸣,窗内情思涌动。在这样令人极易生发情思的冬夜,我在灯下,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宁静心态,细品博卿老师的《抱韵庐集》。此夜,《抱韵庐集》如清茗一杯,唯有细品才能品出那亦淡亦浓的滋味。
抱韵庐是博卿老师的书房,为何将书房冠之以“抱韵庐”呢?博卿老师这样解释:“抱”怀抱,拥抱,我的;“韵”黄庭坚有语曰:凡书画可观韵;“庐”简陋的房舍。合起来就是:在我这简陋的小屋内,有许多有韵味的好东西,非常值得品评玩味,请欣赏。是呀,在中国传经文人的心目中,陋室最能寄清操、养性灵,在其中拥卷舒啸,生命由此变得生动而鲜活。博卿老师就是这样的传统文人,“简陋的小屋内”成了他的心灵憩所,他的思想在这里凝结生花。抱韵庐中清香醉人。
在抱韵庐中寄托情思的博卿老师,少时便读书习字,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抱韵庐集》体现了他多方面的才情,无论是文章诗词,还是书法篆刻,都开合自如,游刃有余,可以说,文章诗词、书法篆刻成了博卿老师抒发性灵的最好载体。
文章说理是娓娓而谈、玲珑剔透的那种。不堆砌展览知识,有感而发,不为情造文,不见刻意为文的痕迹。像这样的漫说文章,最见人的阅历和涵养,博卿老师两者兼具,做起文来就会思绪如流淌的溪水,潺潺不绝。“无论怎样,一个人要想认认真真做人,认认真真地生活,就不会太轻松。”“如何才能在累中寻求轻松愉快的人生感觉?四个字——顺其自然。”“事物各有千秋,春兰秋菊各争一时之秀。古人有诗云: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雪相比生辉,相映增色。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处于相互联系、相互比较、相互映衬之中,多姿多彩,相得益彰。”像这样深蕴哲思的句子,在文集中俯拾皆是。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博卿老师的漫说恰如这不染沿华的芙蓉,淡淡的,但却淡的有味,这种是源于骨子里的。这也许就是淡如水,却浓如酒的味道。
文章诗词本一体,品读博卿老师的文章后,不妨吟哦他的诗词,品味其中的恬淡蕴藉之味。白居易作诗后,常讲给老妪听,通俗如话的诗让人更容易亲近。这种作诗的“质朴”之理,博卿老师是熟谙于心的。“未闻犬吠惊邻里,只见蛙鸣撞破缸。”“从不与春争烂漫,甜心蜜语报农家。”“纵身一跃忙拍翅,跌落堂前淌泪花。”“橘红柿子笑榴龇,一眼垂涎三尺五。”“佛道百家谁彻悟,一壶心态是平常。”“只要心中多善念,何须打坐跪泥神。”这样的诗句,贵在清新朴实,唯其清新,才能品味诗的温馨;唯其朴实,才能领悟诗的韵味。清新和质朴这种诗之真趣,正是博卿老师追寻所在。那种桀屈敖牙,一味逞文炫博的诗词,以诗词取宠于众,不足时人学也。严依格律,而又不拘囿于规律,在平平仄仄中进出自如,不为作诗词而去一味苦吟,而是水到渠成,有思而吟,这样平和从容的心态,正是博卿老师诗思如泉涌的原因所在。
如果将文章诗词称为纸上烟云的话,那么篆刻就会在石上幻化成烟云。博卿老师便是石上弄烟云的高手,三十岁起师从著名篆刻家陈立君先生,数十年刀耕不辍,石上耕耘用力最勤。正如陈立君所说:“期间无论工作变动、职务升迁,亦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未尝放下过手中的刻刀,篆刻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心情愉快时,运刀如飞,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更添兴奋之情;心情郁闷时,亦操刀向石,伤感的情绪随着刻下的石屑渐渐散去,而创造的喜悦则充盈胸次。无聊时篆刻用以打发时间,使生活更加充实;繁忙时忙里偷闲,欣赏印谱,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刻刀在石上笃笃作响,对于博卿老师便如聆听天簌之响般惬意,这种惬意是直达心底的酣畅淋漓。博卿老师自作七绝《治印有感》:天地阴阳寸石观,闲愁怠览赏心酸。风风雨雨相携过,苦辣酸甜自有欢。在金石方寸之间耕耘,博卿老师乐此不疲,与石头、刻刀、印泥风雨相携,成为不离不弃的知心朋友。
在篆刻、诗文世界中徜徉,博卿老师获得了莫大的快乐。相信,博卿老师会在这种快乐的陪伴下,采撷到更多艺术的异草奇花……
此文发表于2012年《语文周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