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素心斋夜读笔记(二十七)

(2008-01-21 16:49:06)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笔记

文化

分类: 素心斋主常朔读书笔记
 

    王维笔下的鹿柴,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景致,不如说是一个精神世界。这个世界遗世独处,远离了一切浮尘烦嚣,然而人语飘渺中的茫然与终日阴翳的幽暗,也使这个世界不无孤清与冷寂。这正是王维后期心境的投射。从艺术上讲,清人李英有这样一个评价:“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诗法易简录》)有无相生、虚实相成,是一切成功的意境艺术的通则,具体到这首诗中,诗人写人声而极飘渺,苍苔上的夕阳虽是一缕暖色,但恰恰反衬出深林苍苔的幽暗与清冷,这都是对虚实相生之道的妙用。

                                           ——《王维孟浩然诗选评》刘宁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幼时读这首诗时,心里想,这是大诗人写的诗吗?山里没人怎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照在苔藓上的返景那么平淡无奇,一点也不美,还是读“两只黄鹂鸣翠柳”吧。现在想来,懵懂的幼时是不会有这种领悟感知的能力的。原来喜欢那种繁富明丽的意象,觉得只有这种意象才能称为诗,如今读诗渐多,愈发爱品那些幽约恬淡的诗句了。

     经过了安史之乱的波折后,王维晚年的心态变得愈发萧索,我们通过品味《鹿柴》,感知到已步入生命暮年王维的真实心境。此时的王维神游于禅的世界中,“万事不关心”的他自然少有挂碍。官场的不堪、世路的艰辛在他心里一下子“空”了,早年的用世之心早已被无情的岁月风霜消磨殆尽。王维置身于“孤清与冷寂”中,全然忘了归路,其实归路并不重要,归路又最终归向何方呢?“鹿柴”就是王维心中的世界,在幻境与人间中徜徉,我们说不出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幻境与人境交融在一起,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让人不知身处何世。王维深谙“虚实相生之道”,这给他的人和诗都涂了一层梦幻的色彩。

    王维说自己是“中岁颇好道”,到了晚年更是醉心佛教禅宗,《旧唐书》这样说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杵、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他在这个时期创作了《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若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是一种多么“忘形”的情态,从中你可揣摩王维晚年的心态。若探问穷通之理,还是在自然的天籁中去找寻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追求的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心境。这并不是故作超然的的雅音,这种声音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正因为源于内心,王维的诗才如此空灵,总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