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陈寅恪
(2022-04-06 20:45:5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管剑刚
学者和读书人士在提起陈寅恪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伸大拇指,——我也伸大拇指——称其为“三百年来唯一人”;名号更多: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要说吧,陈氏的确了不起,记忆力极好,七岁能背十三经,当年在清华被尊为“史学四大家”之一、“四大哲人”之一。其给学生上课时,教授也来听,有教授之教授之称,那真可谓才华横溢。
可是,我在对陈氏敬佩之余,总感觉有那么一点遗憾。如此杰出的学者,近世少有,可在人们谈到他时,总想不起来他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常为人们称道的是《柳如是别传》,此外,少有人言及。像冯友兰,人们都熟知他的《中国哲学史》;钱穆,系列的中国史学著作影响巨大。陈氏的著作影响似乎弱于许多才华远逊于他的人。
最为学界和读书人称道的是陈氏主张的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上世纪五十年代。陈寅恪提出不去北京,不读马列,政府都同意了;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都得到了,按理应该有更出色的学术成果,可是没有。若说到文革遭难,这是当时整个民族的灾难,不只是陈寅恪一个人的不幸,这个时期无法做学问不代表之前无法做学问。若说之前陈寅恪视力下降对学术研究造成了不利影响,那再往前可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可同样没有杰出的学术成果。
当年梁启超推荐陈寅恪进清华时,校方以没有文凭和著作为由拒绝,梁启超力争,说陈寅恪的数篇文章可抵自己的著作等身。这说明,陈寅恪的确有才华,而且超出许多杰出人物之上,只是感觉其传道授业的水平罕有人能比,著作却不能与他的大才大名相副,这未免令人感觉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