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 |
回来的时候还好好的
可两日后我开车离开的那个西安
爆发了疫情
没有人向我流调
我很自信地去小店买香蕉
戴着便宜的不能再便宜的一次性口罩
女店主示意我出示行程码
不动声色地卖给我香蕉
我开始觉得自己有了嫌疑
回到家便决定自己隔离自己14天
有大白菜十余棵
有几百本文史哲图书
开始有意识地在隔离中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文/管剑刚
适可而止,是一句成语,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智慧。只可惜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但真正懂得并在实际生活中把握住把事情做到适可而止的人却少之又少。夫妻吵架,若非大的原则问题,冷静冷静就过去了,但是双方非一句顶着一句地往决绝处激火,不能适可而止,那就只好离了算啦。
有公职的人,收个小礼物尽管有不廉洁的嫌疑,但质诸法律却不算事,就此止步,也就是适可而止,则万事大吉,可因为心存侥幸,为贪欲强劲地驱使着前行,终至于刹不住车,落得一个跌落悬崖的结局。
适可而止近于中庸的道理,没有说不及,是偏重于主张做到合适的程度。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合适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 |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管剑刚
学者和读书人士在提起陈寅恪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伸大拇指,——我也伸大拇指——称其为“三百年来唯一人”;名号更多: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要说吧,陈氏的确了不起,记忆力极好,七岁能背十三经,当年在清华被尊为“史学四大家”之一、“四大哲人”之一。其给学生上课时,教授也来听,有教授之教授之称,那真可谓才华横溢。
可是,我在对陈氏敬佩之余,总感觉有那么一点遗憾。如此杰出的学者,近世少有,可在人们谈到他时,总想不起来他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常为人们称道的是《柳如是别传》,此外,少有人言及。像冯友兰,人们都熟知他的《中国哲学史》;钱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 |
王昌龄听到一个故事
少妇忽然想那远征的先生
是缘于路上的杨柳绿了
且被忽然瞧见
其实,不用听人说
忽见陌头杨柳色
都会后悔的
但曾经做过的事情无法改变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管剑刚
年少时读书,遇到介绍读书人能过目不忘的情节,内心便十分羡慕,同时感到自惭。特别是像陈寅恪一类人物,那就太令人赞叹了。别人能背四书五经,他却能背十三经。陈寅恪曾写一篇纪念梁启超的文章,因为眼疾,便口述由助手记录,文成后由助手朗读一遍,陈当即修改,仅凭记忆,说某句删、某句加、某句改、某句移在某处,毫无差错。这岂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从做学问的角度来说,记忆力差一些的人,学术成就自然赶不上同样用功且记忆力好的人。这也可以成为一句成语“得天独厚”的注脚。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 |
别告我说这是民主的胜利
以投票的方式决定生死
是对生命神圣的亵渎
这与一个人
决定多数人的幸福一样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