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22-04-30 19:0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

 

  • 管剑刚


回来的时候还好好的

可两日后我开车离开的那个西安

爆发了疫情

没有人向我流调

我很自信地去小店买香蕉

戴着便宜的不能再便宜的一次性口罩

女店主示意我出示行程码

不动声色地卖给我香蕉

我开始觉得自己有了嫌疑

回到家便决定自己隔离自己14天


有大白菜十余棵

有几百本文史哲图书

开始有意识地在隔离中

(2022-04-24 13:0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文/管剑刚

读史可以知兴替,知前言往行,可以作为镜鉴,以避免在前人摔跤的地方再摔一跤。这其实是对有一定身份的人来说的。有一定身份的人肩有使命,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治理中行稳致远,或是在某一个范围内干好一份工作,这就需要借鉴已往的智慧和经验。可对于多数的普通人来说,你没有一个需要推动什么的职位,读史就不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读史,你可以把这项活动看作一种娱乐,就像你看电视剧一样。有的历史片段记述得很有趣,比电视剧剧情还有趣,比如,战国初期有这样一件事,说的是魏文侯的公子子击:
有一次子击出门,路遇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立刻下车伏地通报姓名。田子方不还礼,子击非常愤怒,就对田子方说:“富贵者该对人傲慢,还是贫贱者该对人傲慢呢?”言外之意是,我贵为国
(2022-04-23 15:4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文/管剑刚

适可而止,是一句成语,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智慧。只可惜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但真正懂得并在实际生活中把握住把事情做到适可而止的人却少之又少。夫妻吵架,若非大的原则问题,冷静冷静就过去了,但是双方非一句顶着一句地往决绝处激火,不能适可而止,那就只好离了算啦。

有公职的人,收个小礼物尽管有不廉洁的嫌疑,但质诸法律却不算事,就此止步,也就是适可而止,则万事大吉,可因为心存侥幸,为贪欲强劲地驱使着前行,终至于刹不住车,落得一个跌落悬崖的结局。

适可而止近于中庸的道理,没有说不及,是偏重于主张做到合适的程度。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合适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 管剑刚

我所说的过去的作家,是已经过去了的那个时期,即民国时期从事写作且颇有成就的那一批人。在读过他们的作品后,或在阅读他们的作品前,浏览一眼他们的简介,你会发现一个相似的经历:某某大学教授,在某某大学任教等等。胡适和鲁迅就不用说了,说另外的人:
孙福熙,曾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老舍,曾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等校教授。
曹聚仁,曾任上海艺专、暨南、复旦等大学教授。
梁实秋,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
  • 管剑刚

你曾经说过的那句话
从那年雨后的蛙声一片
说到银杏的一树金黄
但此刻已悄无声息
纵然偶遇旧日的雨天
也不会被淋湿了
后备箱里已不止一把雨伞

你曾经说过的
(2022-04-06 20:45)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管剑刚

学者和读书人士在提起陈寅恪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伸大拇指,——我也伸大拇指——称其为“三百年来唯一人”;名号更多: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要说吧,陈氏的确了不起,记忆力极好,七岁能背十三经,当年在清华被尊为“史学四大家”之一、“四大哲人”之一。其给学生上课时,教授也来听,有教授之教授之称,那真可谓才华横溢。

可是,我在对陈氏敬佩之余,总感觉有那么一点遗憾。如此杰出的学者,近世少有,可在人们谈到他时,总想不起来他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常为人们称道的是《柳如是别传》,此外,少有人言及。像冯友兰,人们都熟知他的《中国哲学史》;钱

(2022-03-27 20:55)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

 

  • 管剑刚

王昌龄听到一个故事

少妇忽然想那远征的先生

是缘于路上的杨柳绿了

且被忽然瞧见

其实,不用听人说

忽见陌头杨柳色

都会后悔的

但曾经做过的事情无法改变

 

(2022-03-23 20:14)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 管剑刚

小时候,家住在桥东羊市街,喜欢养蚕,那时候小朋友都喜欢养蚕,看着蚕从小蚂蚁一样的形态,日夜不停地吃着桑叶——那种吃法就叫蚕食——一天天变化着长大,直到长得白白胖胖,吐丝结茧,再破茧而出,化为蛾,撒子纸上,力竭而死。来年又像小蚂蚁一样,黑压压一片,昂着头要桑叶吃。这一年一年地循环往复,给童年带来了许多乐趣。
人生就是这样,所有的乐趣都会夹带着苦或不易。养蚕很快乐,可采桑叶就不快乐了。因为附近没有,要跑到六里之外的桥西桑叶林才可以采到。当时在上小学,跑六里之外去采桑叶,觉得要跑好远,有点视为畏途。况且那是蚕种场所有,采桑叶时还怕被抓住,有点偷的意味。采回来一堆桑叶,怕放干了,就用湿毛巾包住,够几天吃的。吃完再去,一想去采桑叶,就觉得好远啊。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管剑刚

年少时读书,遇到介绍读书人能过目不忘的情节,内心便十分羡慕,同时感到自惭。特别是像陈寅恪一类人物,那就太令人赞叹了。别人能背四书五经,他却能背十三经。陈寅恪曾写一篇纪念梁启超的文章,因为眼疾,便口述由助手记录,文成后由助手朗读一遍,陈当即修改,仅凭记忆,说某句删、某句加、某句改、某句移在某处,毫无差错。这岂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从做学问的角度来说,记忆力差一些的人,学术成就自然赶不上同样用功且记忆力好的人。这也可以成为一句成语“得天独厚”的注脚。

 

(2022-03-19 17:52)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

 

  • 管剑刚


别告我说这是民主的胜利

以投票的方式决定生死

是对生命神圣的亵渎

这与一个人

决定多数人的幸福一样荒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