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不远了
(2022-03-23 20:14:3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 管剑刚
小时候,家住在桥东羊市街,喜欢养蚕,那时候小朋友都喜欢养蚕,看着蚕从小蚂蚁一样的形态,日夜不停地吃着桑叶——那种吃法就叫蚕食——一天天变化着长大,直到长得白白胖胖,吐丝结茧,再破茧而出,化为蛾,撒子纸上,力竭而死。来年又像小蚂蚁一样,黑压压一片,昂着头要桑叶吃。这一年一年地循环往复,给童年带来了许多乐趣。
人生就是这样,所有的乐趣都会夹带着苦或不易。养蚕很快乐,可采桑叶就不快乐了。因为附近没有,要跑到六里之外的桥西桑叶林才可以采到。当时在上小学,跑六里之外去采桑叶,觉得要跑好远,有点视为畏途。况且那是蚕种场所有,采桑叶时还怕被抓住,有点偷的意味。采回来一堆桑叶,怕放干了,就用湿毛巾包住,够几天吃的。吃完再去,一想去采桑叶,就觉得好远啊。
十年以后,搬到了桥西住,觉得桑林忽然不远了。当然不远了,住得近了嘛。再后来又搬家,住到了盖在桑林地面的楼房里,开始给初生的儿子养蚕。桑林毁了,但未完全平整的地面上仍有桑树冒出来。此时,还少了偷采的感觉。
当住到桑林以后,骑自行车回到羊市街住过的地方访邻居,十几分钟竟然到了。距离有这么近吗?还真是这么近,可为什么小时候来桥西觉得那么远呢?稍一思索便明白了,那时之所以觉得很远,原因有二,一是桥西尚未开发,属于荒郊野外;二是上小学的孩子,短胳膊短腿,还没有自行车骑。这自然就会觉得很远了。
儿子在国内博士毕业后去美国做博士后,觉得太远了,大洋彼岸,地球的那一面。他坐飞机到了美国,都安顿好以后,QQ视频一打开,竟然如同见面一样,便没有了距离感。错开因时区不同造成的作息时间的不同,视频都开着,可以不说话,他忙他的研究,我看我的书,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各忙各的。国内上学时一年回来一次,这到美国也是如此,坐上飞机,十几个小时就回到了祖国,原来觉得太远的距离,被QQ视频和现代快捷的交通工具拉近了。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传唱很热的歌曲叫《祝酒歌》。其中有“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当时,觉得二十年很遥远,作为年轻人,对二十年后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猜想,可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心里没有底,二十年后的日子多久才能来到呢?某一日静下来时,忽然想起这首歌的歌词,掐指一算,三十年都过去了。时间的脚步是匀速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却越来越快了。
早就知道死亡没有人能够避免,但就是觉得与自己无关。这倒不是视而不见,许多年来真的是这样认为的。太太更是这样,说来还是有点受太太的影响,她游泳、唱歌、听讲座,快乐无比,觉得自己不会老,死亡更是与自己不沾边儿。忽然一日,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岳母去世了,接下来一百天岳父病故,给太太和我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忽然发现,死亡竟然与自己距离这么近,近得碰到了眼皮。三十五岁时即有同学去世,觉得自己不会,五十岁有朋友去世,觉得自己不会,起码是离自己很遥远。如今,已然觉得,死亡已在某个地点等待着,像等待着别人一样等待着自己,而自己却虚度了一生,一无所能,一事无成。
最近有人告我说,小区里有一株桑树。这倒是很近,明年开春,找点蚕子,养一盒蚕。我从小就喜欢蚕吃桑叶的样子,我想,明年小孙女就三岁了,她也一定喜欢看蚕吃桑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