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是培养小班幼儿对音乐表现力的有效载体
(2014-10-09 09:01:57)| 标签: 律动小班幼儿、音乐表现力载体 | 分类: 幼儿园教育 | 
律动是培养小班幼儿对音乐表现力的有效载体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幼儿在家只是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歌曲和舞蹈,对于一些比较规范的律动活动没有接触,由于是刚刚接触的活动,孩子只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只是随着老师一起活动,不能用自己的表情、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对律动作品本身的情绪、节奏等进行表现。因此,我把在律动活动中培养表现力作为我的研究内容。
(二)理论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纲要》中,不仅强调了“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而且还强调了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而律动教学的特点,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音乐是诉诸于情感的表演艺术。所以,律动和音乐的语言同是情感的语言。律动的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内容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轻快活泼的舞曲,动作的设计必然干脆利落,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就应该突出抒展……;民族音乐就得根据不同的民族的习俗和风格来设计,应借助民间的舞蹈语言使律动渗透民族特色。幼儿在愉快的律动活动中,通过教师在律动活动积极创设的音乐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体验,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
二 、概念界定
律动活动:在音乐得伴奏下或指导下,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用形体动作进行表现和表达的活动。
表现力:指幼儿用自己的表情、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情绪、节奏及自己情感的一种能力。(自定义)
 
 
 
 
|   | 好 | 中 | 差 | 
| 兴趣 | 能够在教师的带动下,积极主动的参加活动。 | 在教师的带动下,愿意和老师一起参加活动。 | 在教师的鼓励提示下,也不愿意参加舞蹈活动 | 
| 节奏、动作协调 | 能够较合拍的做动作,节奏平稳。 | 能够较合拍的做动作,节奏不平稳 | 能够较合拍的做动作,没有节奏感 | 
| 表现 | 能根据音乐的节奏,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能用适合的表情表现音乐的情绪 | 在教师的提示下能随音乐的节奏做,在教师的提示下,用合适的表情表现。 | 能跟随教师一起模仿做动作,没有表情 | 
五、采取的改进措施
(一)关注幼儿需要为幼儿表现提供有效支持
1.在示范模仿中表现音乐形象
2.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为幼儿表现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二)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幼儿的表现力
1.通过六一节目、才艺展示的排练提高表现力
2.提供音乐、道具供幼儿表现。
六、研究结果: 
|   |   兴趣 |   节奏感及动作 |   表现欲 | ||||||
|   | 好 | 中 | 差 | 好 | 中 | 差 | 好 | 中 | 差 | 
| 人数 | 10 | 15 | 5 | 4 | 20 | 6 | 5 | 10 | 15 | 
| 百分比 | 33.3 | 50 | 16.7 | 13.3 | 66.7 | 20 | 16.7 | 33.3 | 50 | 
第二学期测查结果
|   |   兴趣 |   节奏感及动作 |   表现欲 | ||||||
|   | 好 | 中 | 差 | 好 | 中 | 差 | 好 | 中 | 差 | 
| 人数 | 25 | 3 | 2 | 20 | 5 | 5 | 15 | 10 | 5 | 
| 百分比 | 83.3 | 10 | 16.7 | 66.7 | 16.7 | 16.7 | 50 | 33.3 | 16.7 | 
通过研究,我采取的方式比较适合我们班的幼儿,通过上下学期的对比,如在第一学期在兴趣方面只有10人比较感兴趣,第二学期就有25人,提高了50%,就拿表现来说,第一学期没有表现力的有15在较差的方面,而第二学期就只有5人相对较差。通过这两个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律动活动确实提高了孩子的表现力。
七、讨论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孩子比较喜欢感兴趣的有关动物的内容,通过在选材和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音乐能力的培养,通过老师给孩子提供的支持,孩子的表现了力得到了提高,采取的措施也比较有效。
(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让孩子喜欢律动活动。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一切应从兴趣出发。兴趣能诱发幼儿学习的动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在选择律动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了这一点。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律动内容
教师在选择幼儿律动题材时,还需要考虑音乐鲜明,新颖别致,整个律动还需要充满与幼儿相关的生活气息,易于幼儿的情感抒发与表达。这样的舞蹈才能为孩子们所接受比如像《小鸡出壳》、《刷牙》《小老鼠和泡泡糖》《好宝宝真能干》等,在律动《好宝宝真能干》中,内容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从起床、刷牙、洗脸这些孩子非常熟悉的内容,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浓厚。
2.选择具有游戏趣味的内容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喜欢游戏,在游戏中进行活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选择内容时为孩子选择具有游戏趣味的内容,如:《小鱼游》、《这是小兵》、《小鱼和大鲨鱼》,在《小鱼游》活动中,教师是鱼妈妈,幼儿都是一条可的鱼宝宝,鱼宝宝跟着鱼妈妈做游戏,一会儿游到这里,一会儿游到那里,看到鲨鱼要轻轻的游绕开鲨鱼,在游戏情境中幼儿很快的掌握了小碎步。
3.选择音乐形象突出、易于表现、特点鲜明的律动
小班幼儿喜欢节奏鲜明的音乐,因此在在选取活动内容时,除了注意多选择一些具有游戏趣味的内容外,还注意多选择音乐形象突出、易于表现、特点鲜明的律动。例如:大象走、小兔跳、这是小兵、小鸟飞等。幼儿听到音乐就知道是小鸟飞来了,跟随者欢快的音乐进行律动。
(二)在音乐的感受中调动幼儿情绪体验
只有让幼儿充分熟悉音乐,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幼儿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情感融汇到动作中去,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会让幼儿融入到音乐中,让幼儿的想象和音乐对话,把握音乐的情绪情感。律动要求孩子们合乎音乐的节拍,节奏,表达出音乐的情绪,有艺术的美感。
1.理解音乐情绪
幼儿对音乐理解与感受是幼儿进行律动学习和创作的前提,开始教师在教授律动的活动中忽略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为教动作而教,压抑了幼儿个性的自由表达。因此我们应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身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如在进行小鱼游的律动活动中,音乐的情绪应是舒缓、自由、流畅的;在进行曲的音乐中幼儿感受到的是精神、有力、节奏鲜明等等。
2.在感受中充分想象
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理解音乐,可以帮助和扩展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幼儿的创作源于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开始注重让幼儿感受音乐,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并进行想象和联想,获得比较清晰的音乐形象。如教师在进行律动活动小鸟飞的时候,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引导幼儿想象听到音乐时的感受,让孩子们感受小鸟飞来飞去的情景。孩子们在对音乐的感受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为幼儿的大胆表现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三)在情景创设中,引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创设情境是幼儿园教学中常用的策略,因为只有入境才能生情,这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情景开展活动,来引起幼儿的共鸣,使活动保持对幼儿的吸引力。
1.故事引发给幼儿提供创作表现的支持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会让孩子们感到愉悦的快乐。教师运用生动的故事巧妙的与音乐有机的结合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如在带领幼儿进行《兔跳》的活动中教师以兔子一家做游戏线索,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兔姐姐兔子双手在头上跳、兔哥哥双手在后当尾巴跳、兔爸爸跳等,使孩子在故事情景的引领下学习律动组合。这样,原本枯燥的律动组合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变得富有情趣,孩子的学习兴趣骤然提高,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下进行了学习。
2.在表演中创设活动情境给幼儿提供创作的支持
为幼儿创设情境会把幼儿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中,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育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中陶冶情操。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帮助幼儿自主地投入的参与活动,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充分自由的表现。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我设计了几个草地,设计了一个鸡蛋。在活动时,我用夸张的声音说:“咯咯哒哒,我要生蛋了!”我蹲在草地上。一会就变出了一个鸡蛋。然后夸张的说:“我一个人太寂寞了,快让我的鸡宝宝出来吧!”然后用鸡妈妈的口吻告诉孩子鸡宝宝是从哪里。孩子们可高兴了。一听我请他们听着音乐一起和我做游戏。都高兴的不得了。都认真地学了起来。活动情景的创设使孩子更快得入情入境,为幼儿的表现提供了支持。
3.在游戏情境中支持幼儿创作与表现
游戏最接近幼儿的天性,最易引发和维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幼儿的学习借助具体的情景具体的事物,在参与中探索学习。当我们的律动活动带有游戏性的情节,幼儿将会更加自觉自愿快乐的投身于活动之中。如小班教师在进行律动活动小兔时,教师把活动设计为带兔宝宝在草地上游戏,孩子们每人是一只快乐的小白兔,在感受音乐节奏的欢快情绪中学习有节奏的跳,和妈妈玩捉迷藏的游戏,小兔们音乐变换中变成各种各样的花躲在花丛里,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愉快的感受音乐,幼儿的表现更加充分。生动有趣的游戏可以调动幼儿的各种情感因素,激发幼儿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学习。
(四)积累经验为幼儿表现提供有效支持
1.充分观察感知,帮助幼儿大胆表现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我们引导幼儿观察的对象。我认为,让幼儿观察可以作为律动素材的事物,并试着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它们,是培养喜欢参加律动活动的有效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掌握观察的方法,把观察的重点放在观察形态、动态、神态上。以前我们做各种动物律动往往采用一种固定的动作,如小猫捋胡子,小狗耷拉大耳朵等。其实,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一种动物除了有平量被大家都注意到的特点外,往往还会有别的人们忽视的显著特点。如小兔律动,大家多以双手竖耳朵、蹦跳来表现。全班三十多只长耳朵兔一起跳来跳去,虽然动作对了,形象也表现出来了,但缺少孩子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于是我就在幼儿自编小兔律动胶引导他们观察小兔子的三态。形态:长耳朵,短尾巴,前肢短,后肢长;动态: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偶尔还会站起业;神态:东张西望、机警、灵敏。观察后再进行律动创编时,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理解,把兔子的不同特点揉合到自己的即兴表演中。有的幼儿双手立于头上做长耳朵的动作,有的幼儿双手交叠于臀部做短尾巴的动作,还有的幼儿上屈肘在胸前做兔子站立状,眼睛还机警地左右看,生动可爱,活灵活现。
2.在经验的积累中,为幼儿表现提供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还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如电教,我会为幼儿准备一些光盘共幼儿观看,在看的同时既丰富了幼儿的动作,也激起了幼儿模仿的兴趣,激起了幼儿参加律动活动的表现欲望。例如:在观看《堆雪人》这个律动时,当听我一介绍也是小班的小朋友跳得时,小朋友都十分羡慕。我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对孩子们说:“只要你努力也会变得这样榜的。”孩子们跟着光盘跳了起来,就是换一种形式也会激发幼儿的参加律动活动的兴趣。还有我还会把要进行律动活动的动物形象录下来给幼儿观察。如在进行《小鱼游》活动是]时,我提前录下小鱼自由自在游的动作,让孩子充分观察,引发孩子和小鱼一起做游戏的兴趣,孩子在和小鱼游的过程中既高兴又快乐,兴趣特别浓厚。
3.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为幼儿表现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教师在组织每个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帮助幼儿有效提升原有知识经验,突破幼儿的原有水平,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幼儿表现适宜的支持。如教师在进行律动《小兔捉迷藏》的活动中,幼儿要变成一朵朵漂亮的花躲起来,那么幼儿则要对各种花有一个初步的生活经验准备,孩子在律动中就会富有情感表现出不同高低、不同姿态、不同名称的花。
 
八、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班幼儿非常喜欢律动活动,对音乐非常喜欢,在活动中的表现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幼儿对于律动活动的参与兴趣很高,能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二)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力进一步的增强,能够表现出音乐的情绪。
(三)幼儿敢于表现自己,愿意在大家面前进行表演。能够用动作表现自己喜欢的音乐。
总之,通过研究,我们班的幼儿在律动活动中的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九、参考文献
1.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6年7月出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许卓娅:《韵律活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4.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1日出版。
 
附件
幼儿表现力观察内容
1.自由游戏或活动时
A、没有自己的想法,只学别人 
2.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
A、能够在教师的带动下积极主动的参加 
3.对音乐的感受力
A、并用动作进行简单表现 
4.当老师提问时
A、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动作和想法 
5.对于参加表演活动
A、大方积极参加表现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