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什么要读《大学》?
(2022-10-04 21:39:58)分类: 教育思考 |
教师为什么要读《大学》?
徐
(安徽省潜山第二中学,246300)
最近组织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校长让我给每个青年教师发一本书——《大学》。发书给老师是好事,我自然很高兴,高兴之余,我又有些疑惑,校长为什么要给老师发《大学》呢?教师读《大学》有什么意义呢?在我看来,教师读《大学》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主要是考上大学以后的事情,是没有人教需要自己领悟的事情,这正是我们老师所缺失的。老师从学校毕业又回到学校教书,对社会缺少认知,以致于很多老师的孩子大学考得很好,但是有所作为的并不多。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老师将人生的成败定义在十八岁。高考考得好,上一所好大学就是成功了,对孩子十八岁以后的人生缺少指导和规划。而《大学》恰恰是指导十八岁以后的事情,而《大学》强调的如何修身、齐家、治国,这往往没人教会我们,只能是我们在工作后,靠自己只言片语的慢慢摸索。
《大学》不长,全文只有2000多字,其主要内容概况为“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关原文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朱熹在《经筵讲义》中解释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小子之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诗、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是也。大人之学,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此篇所记皆大人之学。故以《大学》名之。”用现代的话来说,小子之学是规则之学,是应试之学,而《大学》是修身之学、是成功之学。
二是因为《大学》是修身之学,揭示了修身的一般规律和成长的共同特点,这正是我们老师所需要的。当前,教师是作为一个职业而存在的,在教师当中存在怀才不遇的、也存在郁郁寡欢的,还有怨天尤人的,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修炼不够,思想认识不清。
《大学》开篇即说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般解释,在我看来,“知止而后有定”其中的“止”是“目标”的意思。在我看来,可以直接从字面理解为“停止”的意思,一个人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就会安定下来。所谓“二十爱人妻、三十爱人财、四十爱人子”,二十多岁希望有一个好老婆,三十多岁希望有钱,四十多岁希望孩子好。话虽然不一定在所有人身上都适用,但是揭示的道理大家都能够理解并接受,那就是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事情。
实际上,这句话所说的修身方法除了“止”以外,还有“定”、“静”、“安”、“虑”、“得”。通览全文,修身,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三是因为《大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为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留下来实践的空间,教师可以结合行业特点在实践中探索,然后教书育人,这也是我们老师感兴趣、擅长的。《大学》所提的“三纲”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而“八目”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朱熹认为《大学》是“修身治人底规模”,好像盖房子,必须先打好地基;《大学》是“为学纲目”,熟读《大学》等于搭好了房子的“间架”,将来就可以“却以他书填补去”。这就是说,《大学》都为人们奠定了做人的基础和为学的规模,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因此,《大学》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如何结合个人自身实际和岗位特点来达到和实现这些目标却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教师的使命就是要教书育人,能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并不难;而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就不那么容易了。
一般理解,教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所谓经师,是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的。下自现在的幼儿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里教硕士、博士的大教授,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而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行、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才叫人师。传播知识的经师容易遇到,而用行为、言语影响学生的人师难遇,因此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