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朋友耗子读罢俺老村新作后的两篇精彩文字

(2008-07-02 19:31:04)
标签:

文化

              黄土地上的智者

                                  耗子

                     ——评老村《闲人野士》

                          

     我还在成都拍电影的时候,就在网上看到老村又出新书了。一本《黑脎》,一本《闲人野士》。没过几日,又接到朋友的电话,说两本书他都看了,感觉老村变化挺大,开始有温暖的东西了,好像变成另一个人, 一下子豁然开朗了。等我回到北京,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看完两本书后,我不仅更加坚信朋友的判断,而且心里似翻江倒海,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拿到新书的第一感觉是:明朗、自信。不论是封面、排版设计,还是题辞,都非常的简单、朴素、大方。让人感觉从里到外透露着一种从容、自信和豁然开朗。等到翻开书页(注:我是先读的《闲人野士》,后读的《黑脎》),读到“闲是我的精神困境,野是我的生存尴尬,但为我自己的选择”的题记和自序《五十述志》里的:“五十岁前,村夫我头顶反骨,专与时势为敌。著有淫书《骚土》,邪书《撒谎》,犯书《德行》,耻书《吾命如此》。直可谓本本臭气熏人,卷卷破烂无值,为高雅人士所不齿。”时,我就已经深深地被这一次的老村所震撼和冲击,内心里激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老村这回真可谓毫无怨言、高高兴兴、彻彻底底的成了一个标准的村夫了。

    不过,到这还不算是极点,等看完《黑脎》,才让我更彻底臣服了。这一点,在后一篇文章里我将详细讲到。在开篇《麦田的浮想》中,我看到一个迥然不同的“村夫”,一个站在全新的高度审视东西方文化的智者——黄土地上的智者。在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老村从守望麦田的塞格林那里, 发现了不同凡响的东西:

    “在塞格林之前的文明史,宗教承担了过于沉重的责任,而塞格林不仅看到了人在经历童年的过程中,一种深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而且写出了撒野与管束的关系,从貌似平常的麦田里,找到了一种让人陶醉、又深深向往的哲学意境。这意境简单说来,就是将人生看做是一场欢快的麦田游戏,即于巨大的悲观之中,演绎出一种天趣般的乐观。这似乎是我们人类第一次摆正了引导或者劝导者和民众之间的关系…… 塞格林以他孩童般简单的思维,向人们宣告,以前的那种痛苦的悬挂结束了,另一个有趣的形象诞生了:他就是守望者。他不再将痛苦作为昭示真理的资本,而是以其真诚的,或者略显滑稽可笑的表情,心不在焉地坐在‘麦田’的边缘,一边看护,以便游乐于自心。”由塞格林,老村想到了我们东方,我们的孔子。

    “其实,这种思维在我们孔夫子那里,也曾经产生过。不过,他讲的地点,是在春天的河边。三五童子洗浴过后,穿着薄薄的衣服,在草地上欢闹游戏。依据我这里的猜测,圣人的薄衣下面,肯定没穿内衣。这种意境,让天性极其需要浪漫的但一直又浪漫不起来的中国文人,从此对圣人崇拜到了极点。可惜的是,此时我们民族的战火已起,跳崖或者跌下悬崖者不断增加。圣人已无暇扮演同戏同乐的伙伴角色,而是做了一个周游列国喋喋不休的不合时宜的和平劝导者。”

    老村进而认为:“尽管塞格林塑造的人类看护者形象,已快接近真理的影象了,但他不再说下去,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而我们“孔子在河边的想象,虽然也已经极近绝对,但是他的缺陷是放弃理性的田块,所以它的可操作性很差,查的一塌糊涂,所以,它招致来随后的结果是僭越理性的集权和强权。”通过比较,最终老村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方人能认识真理而不会使用真理,西方人会使用真理但没有认识真理。假如有人能将这二者合二为一的话,我们散步在麦田里,该多么地惬意。”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

    我们得好好“守护麦田,要耐心守望。守望。”因为“只要有麦田,孩子们迟早还会来玩耍的。”至此,黄土地上的智者——老村完成了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并得出了以上结论。剩下的就是,我们将其努力付诸实践的事情。当然,这已不是老村一个人所能解决的问题。

                         

    《闲人野士》整体给的感觉是于清秀、明亮之中透有一股灵气,当然,还有深深的忧患意识和严肃的批判意识。前者我们可以从《一泓清江水》、《思想在故乡》、《孤鹤之舞蹈》、《与箫的独语》和《坐在月光里》等篇章中明显地感觉到;后者则从《麦田的浮想》、《文人的底线》、《给阿盛的信》、和《无家的老狗》以及《写作的自觉》等篇章里体现了出来。这样的散文在中国当代是少有的,至少在我个人的阅读中感觉如此。

    如果说之前的《吾命如此》(即早先的《生命的影子》)把重点放在个人、家族和民族命运的考察与反思上,以及为其寻找合理的解答和出路的话。那么,到了《闲人野士》,老村已站在审视东西方文化的高度,对整个人类的命运和存在的意义作进一步的深入考察、批判和反思,而且试着为其寻找最终的出路。当然,《吾命如此》中对个人极其作品所遭受的巨大屈辱与不公的陈述和申辩,读来让人不禁泪下和沉思;《闲人野士》中个人精神的那份闲适与清野,尤其是村夫独家功夫的字画,阅之让人飘逸如仙、羡慕不已。这些都是极其珍贵和难忘的。

    至此本该结束了,可我还是要说:于现世,能活到如村夫这般闲人野士的,有几人欤?吾辈只能饱眼福而已啊!

                                   

                                  

                                                        2008、6、25于北京

         温暖的标志           

                            耗子

       ——评老村《黑脎》

            一

    《黑脎》通过对主人公刘载这一人物悲惨、凄苦命运的描述,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秦腔》中“黑脎”这一角色及其吼唱所包含的全部的真实意义。小说中虽然仅有一段描写“黑脎”吼唱的场面,但是,“黑脎”吼唱中的那种悲怆、凄厉、高亢、雄野和嘶声力竭,在我们看完书时,已经从刘载的经历当中清楚的感觉到了,而且是感同身受,切肤难忘。《黑脎》不仅深刻地表达了苦难的黄土地丑陋、愚昧、冰冷、残酷的孽缘,而且也表达了黄土地坚韧、博大、强悍和温暖的一面。黄土地有顽强而伟大的生命力。

            二

    《骚土》中的主人公到最后死的死,散的散,即使不死也很凄凉。2004年冬季,在南口镇马坊村租住的小屋里看《骚土》那段时间,我甚至几次于深夜里都忍不住失声痛哭,使劲在床上摔打书面。先是郭大害,再是哑哑,再是黑女…… 看着一个个善良而美好的人死的死,散的散,凄惨的不能再凄惨了。再加上自己当时的处境又及其糟糕,心里的那种痛苦和绝望几乎将我彻底压倒。而《黑脎》中的刘载,这个被排除在“人”的系统之外,从来没有被人当作人的“人”,日后注定要成为一个“黑脎”的人。他的出世就标志着他悲惨、凄楚的一生已经开始了。刘载因为带着半个乌云黑紫不是相况的脸出生,先是遭受了艾火烧炙黑脸的残酷“治疗”;接着刚满月,就被他母亲当作狗崽猪崽鸡崽或随便什么不值一提的小动物随便拎提,随手直接扔到了粪堆旁;后来又被母亲和哥哥刘军赶出了家门,过上了四处奔波流浪天涯的日子,饥饿、乞讨、挨打、被欺负等等,他什么样的日子都过了;再后来为了见父亲,他又顶替母亲进了监狱;最后又被同村民兵暴打等等…… 在经历了这一切被欺负、虐待、迫害和暴力的悲惨、凄楚生活之后,刘载人性中的那种光明的东西,那种善良、爱和温暖仍然没有熄灭,不但没有熄灭;而且随着他的经历和时间的推移反而日益增长和强大起来。到最后,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成了誉满四方的著名“黑脎”;不仅没有哪怕一丝的仇恨和报复的想法(从来都没有),而且有用他宽广的胸怀和爱包容了一切。他原谅了所有的人,他爱所有的人。至此,在感到唏嘘的同时,我肚子里的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而且倍感欣慰和温暖,还有幸福的泪水。

    这就是黄土地教会刘载的一切,也是黄土地教会老村的一切——“是土地教会了我怎样写作,教会了我怎样爱和怎样恨,教会了我如何拥有并怎样超越。”“一切困顿和磨难都是我们的营养。”这是那么的令人欣慰和感动,温暖和幸福。而这所有的一切,就是骚土地(即黄土地),就是黄土地上的“黑脎”,就是黄土地上的智者——作家老村要向我们传递的真实意义。在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苦难对于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苦难?我个人的经历和感觉告诉我:苦难不但教会了我坚强和忍耐,更让我感受并学会善良和爱。在今天,尤其是在有很多人吃喝不愁的今天,一定程度上的苦难是应该的,更是必须的。

            三

    我是农民的儿子,也出生黄土地,对黄土地的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刻骨铭心的爱和切肤的恨是深有体会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和恨交织的骨髓里的感情,它逼迫着你,使你不得不赶快成长、成熟、坚韧、强悍和慈爱。老村这样写道:“她生长了我,虐待了我,但我还是爱她。”这也就是黄土地为什么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

    实际上,秦人秦腔中的“黑脎”和晋人晋剧及梆子戏里的“喊黑”其实是一个东西,他们的那种嘶声力竭的吼唱所表达的都是一个东西。这是一种面对生活、面对黄土地感到无奈但又不愿屈服,而要拼命与之抗争的生之力量。这里面包含了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我们人类存在的大悲剧,这是一种伟大的悲剧精神。这种黄土地里“长”出来的生之力量——生命力和悲剧精神是顽强的,伟大的,更是永不会熄灭的。我们中华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都是靠着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悲剧精神才走到了今天,而且还得继续靠她走下去,走向未来……

             四

    不过,我感觉《黑脎》在叙述上有些地方还有一些生硬和人为,不如《骚土》那么流畅和来得自然。如果说《骚土》在语言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极致,那么《黑脎》则在思想上达到了深度和力度的统一。假如能将这二者合二为一,那就再好不过了。相信老村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一点。事实上,在黄土地的意义上,《黑脎》是对《骚土》的进一步深思、扩大和提升,同时,也是老村开始温暖的一个标志和序曲,往后肯定还有更好的东西。

    让我们一起期待。

                                   2008、6、27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