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吁请关注文学上的贫困生

(2007-09-26 12:38:36)
标签:

文学/原创

 

老村:请共同关注文学写作上的贫困生

 

几年前,云南政协报的作家朋友张宇光,特地自费花钱,购买当地一个业余作者孙世祥写作的一部九十多万字的小说《神史》。他给我寄来,叮嘱我看看。三天时间读完。作者孙世祥,写作经验尽管不是足够,但对生活类乎照相式的摹写能力、源自生命深层的创作激情;对家族、乡村的生存延续、日常生计……等史诗般的描写;以及生动的甚至于强烈的人物个性刻画,还是给我留下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乡村的人文演化,风俗变迁,其真实的价值,为当代小说写作所罕见。据说作者在写作这部一百多万字(原稿)的小说时,连续数月,仅靠方便面为食。每天三包,一顿一包。当时的他,已经患有严重的肝炎,这样简单的营养,导致他的肝功能迅速恶化,最后发展成肝癌。一个极其罕见的文学天才,去世时年仅32岁。

吁请关注文学上的贫困生

去世后,在云南出版界的朋友帮助下,包括孙家弟兄拆卖了自己的房子,终于让这部名命为《神史》小说问世。正如该书责任编辑尹杰先生在该书的序言里这样写道:“这是一部沉重的书,一部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和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的书。……时尚的文学,早把底层民众的生命状态忘得差不多了,博大、深厚、燃烧的土地,或许很少有作家去描述了。《神史》唤起了我青年时代的记忆……”我想,这样的评价已经足够了,我再无须多说一个字了。但我想要说的是,我们能否想象一下,作为业余作者的孙世杰,住在城市边缘的破平房里,写作此书时,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尴尬。这是《神史》背后,比之于原著的另一个更为沉重的话题,每天靠他用年轻身体的热能和发自心灵的意志和渴望——强力支撑着,去每分每秒地去完成它。最后,他像烧尽的蜡烛一样,结束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和文学愿望,使他自愿地从心灵到身体,不断地挤压着冲动的创造才情;还有一个——站在他身后的魔鬼——贫困的黑手,也不会忘记随时随地地伸进他躯体,偷窃着他的健康。我不知道,这是作者孙世祥的不幸?还是我们社会——文学的不幸?

在此之前,作者孙世祥还写过几部书,这些书除了给他积累更多的贫困和羞耻之外,没有给他一个嘣子的收入。没有收入的原因很简单,没能正式出版。没能正式出版的原因是,出版后怕销售不了。简而言之,出版社不会做赔钱的买卖。——这其实最正常不过,不要责怪出版部门。他死了,云南美术出版社几个有良知的编辑先生和社会公益人士,终于在好心人的介绍下,注意到了他。是的,是的,在编辑尹杰诸位先生眼前的这部书稿,很,很,很……其实,人类共同的良知,许多时候是稀有的。但他们确乎相信自己的文学判断和文化良知,他们必定会伸出援手,不只是为了帮助这个业余作者,还有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纯纯的文学理想。于是《神史》终于按正常渠道,甚至按作者生前想象的那样,无比光荣地获得了正式出版。尽管一部散发着墨香的《神史》,放在家乡的亲人手里,亲人站在卖掉瓦房的废墟上,这些对于一个浪漫的生命,一个有激情的生命,一个为形而上的事物活着的生命来说,大概不成问题。但放在或许连一行字都不能正确读完的农民手里,在衡量金钱利益和生命精神哪个更重的时候,他们这些农民,并非像我们批评的那样——愚昧落后。是的,有了《神史》,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应该看到,这些作者兄弟和亲人,与作者和《神史》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我们的文学事业里——有太多这样的兄弟亲人和朋友了!

但话说回来,如果每一个文学写作上的贫困生,都要走作者孙世祥一样的道路,即只有在他去世之后才去关注他的文学及精神——这样的文学创作和生成模式,是极其荒诞的!他们该有一种因文学而自生自养的方式,就像农民种自己的蔬菜销售自己的蔬菜一样。在这里,我要再次介绍和推荐两个文学青年,他们一个叫段卫洲,一个叫贾晋蜀。他们将自己的作品自费印刷两三千册,然后去游历一些城市,在大学校区和公园人多的地方,摆在地面上兜售。以十元一本计算,可以得纯收入二到三万元。这样,他们既见识了世面,又认识了社会,又为进一步的写作积累了费用。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坐下来,不用靠顿顿吃方便面,安安静静地写上一年半载。

吁请关注文学上的贫困生

(书封面上,上为文学青年贾晋蜀在卖书,下为段卫洲在买书)

——当然,在现行的出版体制下,他们毫无疑问是非法的,但他们养活了自己,而且,不光越写越好,心灵境界都得到很大的提升。简而言之,我真的很欣赏他们这种做法,和他们与自己生命经历息息相关的真实文字,并赞成所有底层的写作者都向他们学习,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去干这种“非法”的事情。想一想当年,如果没有安徽的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就不会有今天农村的巨大改变。我赞成在文学上也来一点儿包产到户,给他们一小片土壤,让自己养活自己,与国与民与文学都是好事情,有何不可呢?

吁请关注文学上的贫困生

因此,这到了本文的关键:我要呼吁的是出版部门,像中央电视台提出的口号一样:共同关注!给这些文学写作上的贫困生一条生路,建立一条特别的出版绿色通道,不要让他们为书号,为各种名目繁多的条条框框所羁绊,只要通过一般的审查,不低级、不反社会、不粗制滥造,都给予开恩放行,让他们自己兜售,自己养活自己。真真正正的让他们将本来很美好的“非法”变为理直气壮的合法。这样,也可以和主流、时尚的文学形成一种互补。这里,也许真会有杰作的诞生。——因为他们是走在路上,而不仅仅是坐在书桌前。孙世祥这个文学天才,当初如果有这个路子,也许他还活着。

大家说,这样的出版和销售方式,有可能吗?您是支持?还是反对呢?

(有关段卫洲的图片,一两日补贴上)

 

 注:此文望关注文学青年生存处境的朋友四处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