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读老村的<<撒谎>>
作者:欧黎
一口气读完老村的《撒谎》,眼前活活脱脱杵着一位瘦高而不单薄、手掌宽大骨节突出但不厚实的北方男人。一件始终披在身上的黄军大衣,一顶断了硬纸板帽檐的油烘烘的黄帽子,一双硬底并且因为常被猪油擦的帮更硬的皮鞋。那厚厚外翻的嘴唇和包不住的黄牙,让人看到很强的食欲和任何场合下都能够百折不挠的发表自己独立意见的勇气。老村效仿鲁迅的阿Q,塑造了这么一个北方老哥。通过这老哥的口,撒尽国人所能撒的所有谎。...。读完这本书,读的我心里五味杂陈。国人真的有这么多劣根性?
不知自谁始,痛陈国民劣根性似乎是一件很受追捧的事情。鲁迅时,社会环境使然,剥开国民劣根性是为警醒,唤醒国民,为拯救危难中的国家。所以,就有了他恨其不醒、吃革命者血的‘柱儿’---告之国民,唤醒大众是革命的出路。有了能看清时世,并且自恃癫狂敢于狂言的‘狂人’---用狂人的“乱语”揭开社会的畸形。...。但被呼醒的民众又是很痛苦的,尤其是有救国救民之心而无此之力时。所以,鲁迅又为人们挖出一个阿Q,阿Q“有入世之强烈之追求”,但不能如愿;退而又表现出“出世之高超境界”,又被有权势之人当头棒喝;入世不能、出世不得时,于是就有了老Q的“现在真的老子打不过儿子又如何?”的自我安慰,他自己找到了一个心理平衡点,于是,改变不了现状的阿Q又幸福的活下去了。阿Q的诞生实际上是鲁迅先生的一种善良。
鲁迅之痛斥国人的劣根性,实为恨当时社会动荡,恨列强入侵国人不争。可能是看鲁迅先生骂的过瘾,而且在那一乱世骂后尚且无事,所以现代以“劣根性”为骂点的人就一批批的涌现。有的直骂,在标题上就开骂《丑陋的中国人》;有的骂的含蓄,效仿鲁迅,通过塑造一个小人物,将国人“靠着墙根捏虱子、蹲在路旁抠脚丫、政府官员嫖小姐、出国的同胞随地吐痰、...”等等或听过的、或见过的陋习套在这个小人物身上,最后还要做一个大的总结“这就是国人演习几千年的陋习!”。给人的感觉,这种骂到最后的总结,才更说明了国人顽劣本性的根深蒂固,此骂的应该!更有一些不知何为的“名人”,更是骂的不着谱,已经从对抽象人性的深刻“探究”下降到逢人就骂,无人应答就接着骂,有人回应立刻道歉,然后换个对象再骂,将整个社会骂急了,于是公开看心理医生,说那骂人是“由不得他不骂!”以祈求社会的谅解。...。
每每看到这类文章我就很难受。读老村的《撒谎》也是这样。我一直弄不明白,他们将国人的劣根性剖析的如此之细致,用意何在?似乎将国人心理层面中最阴冷的一面,放到高倍显微镜下,从国人生存轨迹中捡出那“劣根性”的东西,放到托盘里呈给世人,就算完成了一件旷世救人的善举!?实际上从我的感受,这种以挖掘阴暗面、讽刺社会不良风气的方式是很难教化民众的,反倒是弄乱了人心,教会了人们用刻薄的眼光看社会。从中国发展的历史也可以看出来,社会乱自尧舜:尧舜的治世之精明,也将当时敦厚的国人教化的失去“敦厚”,社会由此开刻薄、奸诈之先河。
个人愚见:用温和的语言教育的孩子厚道,在经常被表扬和肯定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信,厚道和自信构成和谐社会的主体。那些以教化民众为己任的人们,如果不是老挖“劣根性”,和谐的社会是不是更容易建立??!!
我给欧黎先生的留言:
谢谢您关注我的小说<<撒谎>>.您的批评很有道理,从立意写作此书到今天大概有十个年头了.写作之初,在江时期,确实是因为看不到政治有清明的迹象,民生有好转的可能.我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给政治家画像,而不是底层民众,更不是什么国民.但是,后来发觉这个形象,他超出了自己,文学中即所谓的___形象大.
|
|
|
后一篇:小说修改艰难,抹两幅换换心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