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箫的独语

(2006-01-17 22:00:55)

                       与箫的独语
                                             .  老村 
                                 
    朋友L下午来电话,约我去他的书斋里听箫。我去了。
    深秋的下午阳光媚柔,透过他窗口蕉树的阔叶,照着书架和书案上,随着幽幽的箫语,告诉我有关箫的故事。我在灵魂的静处看到了箫。是的,箫的灵魂在天地间每需显身的时候,一定是一个人,一个微贱却清高的文人。
                                 
    在南方的时候,他有着竹子的操守,但他的心性是文弱的。
    阴郁雨天,他在河边的楼阁里,守候着一个和他一样心灵安静的美人。他的家设是一张雕花的大床,一只洗澡的木盆,一面写字的桌子,几只青花的瓷碗和结实的木凳。他与她过着水乡穷措却恬静的日子。美人不语他亦不语。美人想听到他的声音,须用她吻吮里最轻最柔的气息。他为她轻轻地吟低低的唱着,只为她一人。尽管声音飘出窗棂传到过街的河桥上,但没有打扰水波,也没打扰水波上营生的蓬船。他们吟风诵月,淡泊安逸。心想着,人生原来所需无多啊。
    不知为什么美人病殁了。箫便开始了流浪,为伴的大都是美的女子。
    箫的心是被南方的美人呵护和熏养的,所以敏感得像花草的叶子。
                                 
    他后来随贩卖丝稠的商人到了北方,飘零在一些破蔽的客栈和荒僻的寺院里。他在刮着风沙的旷野上行走,偶尔也出现在人流接踵的土街上,清癯面孔和修长的身躯,给人看着古古怪怪。但他从不去市俗的繁华处争席邀宠。
  秋天。在一个古镇的庙院里,他与一个读书人交了朋友。他们坐在月亮和古槐的下面。月光将古槐盘龙曲蛟的影子画在山墙上。读书人是个久困场屋的书生,心气儿不平。所以他的情绪不免悲怆,一会儿将头扬得很高,一会却埋得很低。幸亏有箫的老成,与他潺潺缓缓地诉说,尽力抚慰着他。在一派靡漫的气氛里,他们自得其乐。只是他们没察觉在山墙一角出现了个人影。那影子抱着膝,静静地偷听着箫的吟咏。读书人不愿被打扰。他朝影子走了过去。凑近一看,是个面貌狰狞的女鬼。读书人“哎哟”一声,撇下箫自己逃走了。那女鬼将箫揽在了怀里,想与箫说话,但箫一声不吭。
  原来她是个缢死的妇人,长舌。
    北方人多谓箫会招鬼。因此在他们中间很少见到箫的影子,自然也少了箫的那清幽的声音。
                                 
    切实说我最初见箫是在很年幼的时候。在我家隔壁的木器厂里,一个从南面来的投奔生活的运木的车夫。他带着一根箫。每遇漆黑的夜里,独自在他的窑里默默地吹抚。某一日,在他外出运木的时候,我出自顽童的好奇,够下了挂在壁上的箫。但箫对我却不怎么友好。它像只被惹怒的老猫,发出“呋——呋——”的恐吓。我无奈而离去。箫身上留下我抓土的指痕。后来运木的车夫在文革的“清理”前带着箫逃走了。逃匿到黄龙山的老林里,与箫一起过着山居的生活。这时候人们才知道车夫原是旧政权里的文职。
    开放的年月,听说他方回了南面的老家。又亏他生平没有什么劣迹,与箫一样,有着本份的天性,晚年终得到了县政协很好的安置。
    以此说来,箫并不招鬼。箫身的仙骨,便是人消难的祥物。
                                 
    再次与箫相遇却是三十多年之后。九六年的炎夏,与朋友结伴在攀援华山的途中。在青柯坪的道观里住宿。由于朋友的道缘,一位姓罗的道士招呼我们在阁楼通道的八仙桌旁坐了。当夜电线出了故障,罗道士点了蜡烛并送来了茶水。在飘飘摇摇的烛光里,我们一面享受着山风与水声的幽鸣,一面将目光越过阁楼的屋檐,抬望着明亮的北斗与华岳的影子。
    这时候,在阁楼那边出现一个年轻且清秀的道士。他戴着圆框的眼镜,穿着月白的长衫,文文的,像是旧时代大户人家念着洋学的少爷。如我所期,罗道士将他介绍给了我们,说他姓陈,从中峰下来住一夜,第二日下山到玉泉院办事。罗说,道院里太清静了,让陈道长给你们吹吹箫吧。陈不多言,去屋里取来了箫。以出家人特有的拘谨和谦恭,坐了下来。随着他第一声郁郁的箫音起来,华岳的夜影和古松的清气便开始向我们心的深处渗透,渗透,且充盈得很满。陈道长说,有关箫,在华岳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呢。
    山涧。听箫。这真是少有的清福啊。我终于结识了箫。
                                 
    朋友L处回来,收到远方一位“出家”友人的来信。凭着下午箫予我的灵感,我这样写信给他,说出我的想法:
    “……我视亲情、友情为世间的至珍。我视善为佛,并尽终生之力去表达善的美,向善、爱善。因为唯有善才能给我们以人的尊严。我爱柴米油盐,爱生活的欢乐。这些,都是我最基础的营养。我相信世俗的智慧,大众的吃穿用度又来之于它。我仰慕甚至向往卓然出世,但也并不小看凡俗普通。我爱真理,没有它我们形同皮囊。它是流动在植物茎叶里的光和水,澎湃在生命体内的气和血。因为它,我们才能争取最大程度地去实现生命的善意和完美。真理是强大的,但往往为弱者,放逸者所据有。因此,我要求自己这样待人,绝不为观念的差异取舍好恶。我相信一切有才能、有品德的人都会在大道的方向上最终相会……”
    也许是箫教会我这样,用善的心,去永久地结识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
                                 
    因为华山的缘份,我与箫做了朋友。我愿意将箫带回我的家乡,让他也感受感受我们北方乡间庙会的隆隆大鼓,土戏台上尖啸的板胡,以及我的父老们唱秦腔的嘶厉吼声。告诉他,这里面其实也充盈着生命的细腻与温情。
    我喜欢箫这样的朋友,他是通过对生命的低调处理,去实现一个极高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