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戴有话说”系列之三教师节特别加餐(给家长的一封信)

(2021-09-10 09:11:57)
分类: 班主任周馈

亲爱的们:

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们,因为这样会更加的亲切,彼此的交流也会轻松些。现在的陌生,是暂时的;以后的相知相爱,才是永恒的。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而不仅仅是“孩子的家长”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你们也不用叫我戴老师,我已经习惯了“老戴”这个称呼,完全没有距离感。

今天跟您说说咱们大人的心理话,因为咱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咱们的孩子打造成“最好的自己”。

一 孩子“不听话”正常,请您接受这个现实,别怄气,伤身体

十三四岁的孩子,要长大未长大,没主见要主见,不成熟装成熟,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可以”他说“不能”,你说“不行”他说“一定”……这是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不匹配导致的结果。这个年龄段,最做不来的是乖巧,最不懂得的是父母和老师的爱,即便闪现了那些好念头,你也不要太欣喜,极有可能是雨后的彩虹,短暂且不可再期待,所以请您在思想上做好准备。

您是不是常常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乖巧、听话又特别懂事呢?每次跟他们说话,他们不仅表现得彬彬有礼,还知书达理,关键每个孩子都还有理性、有目标,最最让人羡慕的是他们是那么的善解人意。哎,我家的孩子,怎么就这样呢?

其实不然,“别人家”的孩子一关上自家的防盗门,也与您家的一样。不是邋里邋遢地不收书房,就是贪恋于手机电脑;作业催三趟也不去写,上厕所半小时也不嫌长;不是嫌弃妈妈啰里啰嗦唠唠叨叨,就是埋怨爸爸管三管四自命不凡。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您无需羡慕。别人家孩子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您只看人家的优点;自己家孩子之所以懊恼,是因为您只看他的缺点。最糟糕的是,您总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实在不公平啊!

您根本不知道,您家孩子也是邻居、朋友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听话的家庭都一个样,孩子不听话的家庭都各有各的“方式”,没有最闹心,只有更闹心。

二 适度说话,让孩子找不到“叛逆”的借口

青春期是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的必经阶段,不可回避;而青春期的“叛逆”却可以通过您的沟通实现艺术的规避。

叛逆,最直白地说就是“不在一个频道”。叛逆分两种,言语上的叛逆和行动上的叛逆。性格温和的孩子通常表现为言语上的叛逆,初期您说这样他说“好”,但毫无行动或者直接沉默。后期就是对父母的话不听不闻不问,他有话也闷着不说,明明可以求助您却表现得异常傲气,仿佛彼此“您是您,我是我,井水不犯河水”。这是一种软抵抗,他不逼您,但能气S您。叛逆的另一种形式是行动上的叛逆,通常表现在性格暴躁的孩子身上,您说一句,孩子能反三五句;您暴躁一次,孩子愤怒一次,摔门一次;甚至离家出走或用更为极端的方式“恐吓”您。

言语上的叛逆,从结果上看父母的话语未起到作用;行动上的叛逆,父母的善言不仅没发挥作用,反而更加激化了亲子矛盾,您气急败坏地想着“好心当成驴肝肺”,孩子却愤怒地回馈“要你管”。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有错,反而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父母无节制的话语或不合时宜的限制。

谁都不喜欢被唠叨,更何况青春期特别自我的孩子。父母说得多了,孩子开始“慢慢习惯”,后来产生了“免疫力”,最后修炼出“充耳不闻”的境界。如果父母依旧试图“超越”极限,那么“战争”就不可避免,而孩子一定把“作战”的导火线归结于您叨叨不停的话语。因此,请您管好自己的口,让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能发挥它的功用。朱自清曾在《沉默》中说过:“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霄的爆竹呢?星星静悄悄,却灿烂了整个夜空;爆竹响彻天,却只剩下一地灰烬。”黑夜里的星星点亮夜空,恰到好处。子禽也曾经问墨子:“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墨子说:“蛤蟆青蛙,白天黑夜的叫个不停,叫的口干舌燥,却没有人去听它们的叫声;而雄鸡只在黎明时按时啼叫,却天下振动,大家都早早起床。”跟孩子说话,亦如此,“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话不在多,有用则行。”咱们要让每一句话(专指教育的话,不是聊天)掷地有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三 能改变人生的不是听过的大道理,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好榜样

跟孩子讲道理,您说上句,他“反”下句,有没有?您说得又红又专,但他反驳的有理有据,是不是?您常常忆苦思甜地说着自己“想当年***”,而他一句“老掉牙了”让您哑口无言,对不对?

亲爱的们,逃不过的争辩,似乎谁都没错。咱们不能怪孩子说这些话,毕竟我们那时是纯精神年代里树立起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怎能跟长在红旗下、有温室遮风挡雨且与滚滚而来的物质洪流里长大的孩子相同呢?教育的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时代信仰而不断变迁的,因此教育的观念也必须是与时俱进的。70年代想要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恣睢的生活,于是勤奋苦学“跳龙门”是唯一的追求,无需监管督促,只为“有书读”;80年代不再有穿暖衣吃饱饭的担忧,于是免不了时时犯上无负担的小任性;90年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压力就无需追求,学习便逝去了动力;00后更是无忧,于是就有“我为什么要学习”的观念。时代进步了,生活优越了,教育的观念也应该跟得上时代。而现实中,很多教育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往往是因为跟不上已然变迁的教育观念的步伐,却又无比执著的干着刻舟求剑式的傻事。所以,喜欢挂在嘴边的“我们当年从不…”“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像我们那样…”这类话语,时代环境变了,目标不同了,动力不同了,看人处事、想问题的方式态度定然也不同了。咱们的老眼光、大道理在00后的身上失去了“市场”,过时了。咱们所追求的,并非是孩子的追求。因此不能一味的灌输、强压。对孩子的想法,虽然有时不苟同,但也决不能蔑视或诋毁。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地追随您呢?绝招是严于律己,做孩子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想让孩子积极向善,不如自己阳光热情;想让孩子懂得感恩,不如自己给快递小哥一个爽朗的笑容和一声真诚的感谢;想让孩子不暴躁,不如自己时刻保持平和的态度;想让孩子不埋怨,不如自己宽容大度;叮嘱孩子要自律,不如自己先放下手机;盯着孩子写作业,不如自己立刻去拿本书阅读;想要孩子热爱运动,不如自己下楼多跑两圈;如若夸赞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妨自己先成为别人家的家长……如果说家庭是部复印机,那么父母就是原件,而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少讲道理。用行为表达道理,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四 尊重个体差异,尽全能保护、挖掘天赋、天资可能造就的特殊才能

每个孩子都有独属于自己的花期和人生美景,尤其是“个性化”“特别”的孩子。然而更多的时候,这些美景被笼罩于云雾之中,缺乏赏识之人。倘若让这些孩子有未来,就只有遇见能赏识他们的人,才能给孩子“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机会。

您能猜到下面的3个孩子是谁吗?第1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遇被退学的命运。第2个孩子,曾被他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眼里也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考了三次艺术学院,都以挫败告终,他叔叔曾绝望地说他“孺子不可教也”。第3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老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难成大事。然而这3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很难做到,毕竟班集体同一的教育模式更多关注的“绝大多数”)要尊重个体差异,将个体的潜能逐一、充分地挖掘。

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挖掘才能,需要智慧。

五 让自己忙碌起来,不给自己时间“折腾”,也不给孩子压力

首先让自己忙碌起来。一旦忙碌起来就没闲暇时间,一旦没闲暇时间就不去“作”,一旦不作就没事儿发生。其实原本没有什么情绪,只是因为太闲。人一旦没事可做、寂寞无聊时,就喜欢胡思乱想、没事找事。什么不开心啊、埋怨啊,都是闲找来的“病”,忙碌的人哪有时间去不开心、去埋怨,事儿都还忙不完叻。所以让自己忙起来,不折腾。

其次,孩子不想您成为他的全部,更不愿意您成为他的全部。当您把孩子变成您的唯一时,孩子会有一种拘束感和胆怯感,甚至还有一种恐惧感。形象地说,您就是架在孩子头顶的一台监控器,您时刻实录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且不单单是实录,您还会适时不适时地、适宜不适宜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目标欲望、喜怒哀乐去干扰、阻挠甚至恐吓孩子的言行举止。如果是您本人这样被监控着,是不是想想都觉得可怕?

再者,孩子也不能是您的全部,您还必须活出您的风采,这不仅充实了自己,而且孩子也会以您为标准,在您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大概就是父母言传身教的诠释吧。

六 您不是超人,请不要无所不能,该示弱的时候要示弱

    你们也有上班劳累的时候,你们也有身体不适的时候,你们也有情绪低落需要安慰的时候,你们也有偶想发呆、放空自己的时候,皆是人之常情。可是咱们中国的爸妈,总把自己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超人。为了家和孩子,鞠躬尽瘁。 我想问您,累吗?

亲爱的们,请不要总把自己的苦和痛隐藏起来,也不要总把自己最光鲜、靓丽的一面留给孩子,更不能心里独自苦却给孩子造成一直乐的错觉。请做回最真实的自己吧:可以有自己的波澜起伏,可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该落的泪也不回避,落给孩子看。您知道吗?当我们永远阳光时,孩子们看到的总是灿烂,以致于孩子们根本看不到生活的本质,不懂事的孩子只学会了养尊处优,根本学不到生活的不易,更不会懂得感恩与奋斗。

工作中的艰辛与不如意,不妨跟孩子说说,让孩子知道,社会不是家庭和学校,没有谁会永远无节制、无原则的包容你、保护你;今天确实不舒服了,没必要强撑着给孩子做饭洗衣服,让孩子给您端杯水拿个药,甚至做餐可能并不美味但充满关爱的饭菜,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孩子不亲自做一次饭又怎能知道每餐饭父母的艰辛;受了孩子的气,不妨也跟孩子倒倒苦水,说出心中的委屈……如果您不说,孩子永远都不会知道父母的世界里还有“苦”这个字。

妈妈们,你们是女人,所以搬箱子背书包的事就交给孩子们来做吧;爸爸们,你们虽然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儿子女儿正学着长大,所以别什么都自己扛着,分点给孩子们吧;家务也别全包了,该洗的碗得让孩子去试试,孩子的房间得让孩子自己收拾,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小问题得让孩子自己学着去解决。你们的示弱,是一种让渡,能激发孩子们的信心和勇气,让孩子快速独立,从而学会担当。你一心一意地为孩子付出,什么都不用孩子动手做,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觉得你们很强大,强大到不需要被心疼;当你们像超人一样,无所不能时,孩子便会在保护伞下,收起自己的羽翼,不仅没有自理能力,更不会体恤父母。

其实,孩子是弹簧,您弱孩子就强。

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了就放下尊严,跟孩子道个歉,没什么大不了

虽然爸妈的身份地位不容许放下尊严,但爸妈有时不自知的举动确实“过分”,让孩子很不服气。但迫于家长在众人前的面子,孩子终究委屈了自己,而大人还完全不知。

比如:和朋友一家人聚会吃饭的时候,爸妈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厉害,于是让孩子高歌一曲或表演个其它啥的。试想一下,您那么优秀,肯定有过人之处。假使孩子们的同学在您家聚会,孩子突然说“妈妈,您朗诵非常棒,请您给我的同学们朗诵一首诗,让我同学欣赏一下吧,谢谢您”“爸爸,您舞跳得绝对是我偶像极别的,请您给我的同学们展示展示好吗”,这一刻,让我猜猜您的心理。可能是“小兔崽子,怎么能有这个馊主意”,也有可能是“臭小子,看同学走了我怎么整治你”……请问您为何生气?孩子展露的是您的才华,没有错;孩子邀请您也彬彬有礼,没有错;可怎么就触怒了您呢?我想这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有些事情只是我们想,但并非孩子愿意的。

有时候工作或生活的情绪,不小心转嫁给了孩子,怎么办?大方地道个歉;

有时候未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火急火燎地错怪了孩子,怎么办?忏悔地道个歉;

有时候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孩子成了您,而您却简单粗暴地责备孩子,怎么办?诚恳地道个歉,并且还要表态“必须改”;

……  ……

没有谁天生会当父母,是因为有了孩子才有“父母”这个身份,所以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第一次成为彼此最“相爱相杀”的人。孩子需要时间经历长大、成熟和成功,父母也一样。孩子会犯错,家长也会犯错,所以彼此学会宽容与原谅。

八 不要心急,教育是门慢的艺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孩子,不是朝夕的事情。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在接受外来事物时,有个判断、选择的过程,经历时间的打磨,终究才能给出答案。别说是孩子这个鲜活的个体,即便是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那绵长的回音。回报不一定是在您付出后立竿见影。有的时候,需要等待,或短或长,但只要您付出了,只要你愿意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是另有更好的安排。

九 养孩子不能顺其自然,关键时刻您必须充当舵手(备注:这一点压轴,算是强调。这是我多年来坚定不移的观点,每一届家长,我都会这样说)

人的一生,起点与终点都相同,但活出的状态千差万异,根源就在于对人生拐点的把控。

在孩子成长的拐点处,父母一定要为孩子把握好方向,承担起舵手该担负的重任。孩子总会遇到“山重水复而疑无路”的状况,您就得引领着孩子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路。

记得有段时间,有一碗很有营养的“鸡汤”刷爆了朋友圈,大致是这样的内容:“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开在春天,也有的开在别的季节。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开花必更动人。如果你的花到冬天还没开放,你也不要生气,没准你的花就是一棵铁树,铁树要么不开花,要么惊艳四方,且炫丽无比。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只会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多么美好的一段话啊,着实令人欣慰。但我想说的是,您是否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被安慰者可能只看到了“静待花开”,却忽略了等待背后的“默默耕耘”。

常有人说:“我对我孩子要求不高,自己成长,快乐就好。”然而,没有经过无聊和辛苦的过程,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快乐。父母不想孩子吃苦,结果孩子就要吃一辈子苦;如果父母不怕孩子吃苦,孩子最多只吃半辈子的苦。诚然,父母在孩子未成年之前能如大伞般地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您张开大伞的同时也遮住了孩子头顶的太阳与天空。在孩子该学习的时间里,如果你让孩子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对待,那么生活给予的回报就是苟且和卑微;如果孩子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那么生活一定会回报孩子充实与高贵。请不要用学生时代的十几年的放纵,换来一生的艰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掌舵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你们责无旁贷。

那些选择放手的家长,结果如何呢?现实远比电视剧和文学作品的结局要残酷得多,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的现状离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远,与父母的矛盾也越来越多,“顺其自然”却得到“不自然”的结果。每一个“理想中的孩子”,在生命蜕变的每一个阶段,包括身体发展,心灵发展,精神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等,父母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会引领“理想中的孩子”才是父母需要讨论的课题。可是有多少家长真正了解孩子呢?给他们安排好衣食住行,不全是真正的了解;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不全是真正的了解;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是无理的需求,不是真正的了解。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无法设计和干预他的人生,我们不能为他铺好“星光大道”,但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在成长的每一个拐点,父母都要确保“在”,虽然父母不会为孩子做决定,但父母必须告诉自己的孩子:关于这件事,我们的建议是……(建议必须建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十 及时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我的娃”多,您就一两个,记得有“需求”“特别关照”和突发“情况”的,请主动联系我,24小时免费电话,为您开通,服务周到,不满意请投诉。

哦,天呐,我好像说得有点多了。就此搁笔,回见。

【特别声明】根据这些年为师、为母的经验,才跟大家唠唠嗑,如同聊家常一般。如若您觉得有理,咱们一起努力,为了孩子能拥有更高更远更宽阔的天空;如果您有自己的秘籍,麻烦您快乐地飘过,完全忽略不计老戴的啰嗦。千万不要以为老戴在要求您、指挥您、教导您,更不要觉得老戴“自以为是、自高自大、不自量力”,其实老戴就是说说而已。如果能有一个家长从中获益,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