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人们为五台山总结出了游览要则:“东台观日出,西台望明月,南台看山花,北台赏雪景,站在中台顶,伸手摸星星。”看来五台山
“千年引得游人醉”
的景致是却有其名的,来这里佛是要拜的,风景也是要看的,至于祈求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一千个人游览五台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五台。
移步换景,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寺前“殊像寺”。五台山是文殊显圣之处,而此寺正是供奉文殊。猛看有一匾上书“瑞相天然”,下有“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佛教徒根据佛经把菩萨请到山中定居,满足参拜的愿望,是多么的有人情味啊。五台山属四大皆空中的风,传说五台即象征文殊菩萨顶上五髻。
在殊像寺旁边是普化寺,走过一条小桥,就到了,寺前影墙上书“南无阿弥陀佛”。此寺院从风格上看属净土宗寺院,净土宗属性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真如缘起”为世界观,承认冥冥中有超平一切彼岸性的精神实体,主尊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寺前有五台山寺院中最长的照壁,正中嵌石刻“福禄寺三星图”,为建筑杰作。云来阁,有一联“兰宇既清竹林亦静,诸天不老大地长青”,后面联“绿水门前迎风起好弹万古琴,青山寺后立看宜作千秋画”,正迎合了普化寺背山面水的景色。此寺木刻精细,使人叹为观止。沉思中,凭栏处,一阵风过,那山峦树木,亭台楼阁在淡淡的云烟间变幻着,时而清晰,时而飘渺,“四顾渺无际,天风飘我衣”。
去台怀镇的寺庙群去看看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大白塔位于塔院寺,又名释迦牟尼文佛舍利塔,高达75.3米,阙高如云,为清凉第一胜境,与佛足碑,文殊发塔,山海楼,荟萃一堂。这是一个典型的古寺。中国佛寺搬用通用性极强的院落式,便于舍室为寺善举,南北朝的风格就是以塔为中心、殿为附属的成组宗教性建筑群,直到隋唐草有塔为中心蜕变为以佛阁为中心的。中轴线上大慈延寿宝殿有一长联“青山巍巍俯仰天地世态晨钟暮鼓悟真谛,大河滔滔沉浮千古人物黄叶秋风是天机。”把五台山的环境和僧侣们在此目的描绘得恰到好处。仰望大白塔。塔周围挂满了风铃在玎玲作响,清脆悦耳,心绪也不由得静了许多。猛然发现庙堂有众多的庙联,如“放下万缘入妙观理趣,不存一念得正觉圆融。”“发菩提心由定生慧,趣解脱道以戒为师。”这些对联智慧地阐述了佛经中的义理思想。
第二天我们去爬了碧螺顶,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吸引人。爬的过程可是很累,一级一级的石头楼梯角度几乎成80度一共1008个台阶,让我想起了爬泰山的痛苦经历。沿途有好多来自全国各地虔诚的信徒,一阶一叩首,虔诚之心可谓天地可鉴,日月可表,我想神灵也会被感动的。听说乾隆也上过黛螺顶,不知道是不是被人抬上来的,就是被人抬上来,这么陡,滋味也不好受阿,不管怎样,反正乾隆爬得比我开心,他上来之后还欣然提笔,写下了黛螺顶几个字。 上菩萨顶的一百零八级石阶,代表人生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踏完这一百零八级石阶,就等于把人世间的烦恼全部踩在脚下,成为没有烦恼之人,然后进入“灵峰胜景”,来到菩萨顶。《水滸传》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就是指这座寺院。鲁达打死了镇关西郑屠,逃到代州,在赵员外的协助下,来此当和尚,取名智深。这座寺院当时是座青庙,1660年,顺治皇帝朝礼菩萨顶,将青庙改为黄庙。
穿寺爬峰,这里寺庙集中,百步皆殿,十步逢僧,游历匆匆,就不一一道来。山水本自传,游人已忘虑;碧水更幽绝,赏爱未能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