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的眼里没有坏学生

标签:
老师学生校园 |
分类: 大学生活与成功人士案例 |
——5部经典教师电影心理解读
信任是最强大的力量
片名:《放牛班的春天》
导演: Christophe Barratier
主演: Gérard Jugnot / François Berléand /
Jean-Baptiste Maunier /
他是殷殷期待的一张笑脸,他是默默注视的一双眼睛,无论你现在如何,他总相信你会变好……这就是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老师,即使他只是芸芸众生中极平凡、极普通的一个。
马修就是这样一位极其普通的乡间教师,其貌不扬,在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收容中心任教。这里的校长实行严格的管束制,谩骂和体罚是师生间的主要交流方式。如果对照一下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会发现,真的是老师对学生抱着怎样的期待,学生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而在“池塘之底”,老师对学生的鄙夷、不信任,和严格的刑罚控制,使这些孩子真的成了破坏者——破坏纪律、暗算老师,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然而,马修来了。他跟那些凶巴巴的学监不同,他对学生们抱着纯善的期待,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变好。看着他们的“恶作剧”,他采取尊重甚至是包庇的态度,寻找着诱导他们的机会。某一天他发现孩子们的嗓音非常动听,于是决定用音乐来感化他们,成立了合唱团。在悠扬的音乐中,这些“问题孩子”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于是,难搞的鬼精灵们成了会唱歌的“小天使”,曾经抑郁仇恨的眼神恢复了清澈,而他们也找到了人生的希望和方向。
期待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往往通过无私的信任作用于彼此的心理。好老师,是那些比你还相信你自己的人。电影中纯洁悠扬的天使之音,令人在感动落泪的同时也会发现——信任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给人救赎与希望。
教会反抗才是拯救
片名:《死亡诗社》
导演: Peter Weir
主演: Robin Williams / Robert Sean Leonard / Ethan Hawke /
一个要求学生必须顺从的名牌男校,一群表面如羔羊的青春少年,一个带着诗歌和自由闯入的文学教师——影片的角色设定开始就透露着迫害者、受害人和拯救者的戏剧冲突。
基德老师如一阵春风,吹入牢笼般严苛的威尔顿预备男校,吹醒了一群努力压抑叛逆之心的少年。基德教他们“反抗”,反抗压抑天性的教育模式,反抗无视自由的刻板制度——他带他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活着的意义;让他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他们跳上课桌,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这些充满生命力和自由天性的教导,在学生心中打开了一扇“叛逆”的窗,他们发现“追寻内心的自由,为自己而活”才是生命的真谛。于是他们自发成立了“死亡诗社”,在熄灯之后溜出宿舍,在山洞里放声朗诵充满激情的诗歌。
一个真正的老师,传道胜于授业,教会反抗才是真的拯救。我们每个人从小就会在父母的教育下构建“超我”,学习顺从外部权威。老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二任父母,常常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将我们从单一的“顺从”中拉出来,教我们通过“反抗”来构建独立而强大的自我。他们告诉我们,人生路上的南墙在哪里,告诉我们哪些南墙可以绕,哪些必须要自己撞过去,闯出一片天。就像本片中的基德老师,解放学生封闭和压抑的心灵,尊重他们的天性,让他们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自我需要,并勇敢地去追求。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也是本片的开篇之词,它不仅说出生命的真谛,更强调了掌握“反抗技能”的重要性。教会一个人如何去反抗,才是最人本的教育。
生命里的重要他人
片名:《记忆中的风琴》
( The Harmonium in My Memory)
导演: Young-Jae Lee
主演: 全度妍 Do-yeon Jeon / 李秉宪 Byung-hun Lee / 李美妍 Mi-yeon
Lee
重要他人,顾名思义是在我们的成长中有重要影响的人。他可以是我们想成为的人,也可以是我们想亲近和依赖的人。
16岁的康俞从小在农村长大。某天,她在乡间小道上遇到了刚从汉城来支教的金老师:黑色的外套,清洁的头发,英俊的脸庞,淡淡的微笑。他向她问路,她却久久地低着头,然后飞快地跑开,躲在枯草间偷偷观望。那一刻,春天在她心中悄悄萌芽。
后来她才知道,他就是刚调来的班主任。她常偷偷地看他,课堂上,吃饭时,放学后。她伏在地板上写日记,写那些心里朦胧的情感。她知道,第二天,他将像看其他孩子的日记一样看到自己的这些文字。只是,为什么那么多天过去了,他依旧无动于衷?他只是会在劳动课上帮她提水,转身走时冲她微笑,与对待其他人一样。
金老师对康俞的态度其实充满了温柔——不曾惊动小女生懵懂的情感,不挑明、不拒绝也不装傻,只是默默地用微笑保持距离,用亲切的行为善待她。让这份小情怀被保护,被接纳,有足够的时间去成熟。多年以后,小女生嫁做人妇,回忆起老师当初的良苦用心,依然热泪盈眶。
整部片子画面唯美,风琴声如流水般淌入人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愫美好而静谧。谁的心里不曾住过这样的人呢?他是我们初次投注美好情感的对象,是小心翼翼呵护我们脆弱情感的人。他们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段风景,而他们的平常对待和保持距离恰恰是这风景中滋润人心的雨露。
不必为人师表
片名:《铁腕校长》( Lean on Me)
导演: John G. Avildsen
主演: 摩根•弗里曼 / 罗宾•巴利特 / 迈克尔•比奇 / Steve Adrianzen / Todd
Alexander
我们对老师的印象,总是温文尔雅,为人师表。可就有例外——在这部影片中的铁腕校长乔,就是一名“非典型”老师,有点儿凶神恶煞,像黑社会老大。他的生活一团糟,婚姻失败,被原来的学校开除,被派到一所劳改学校任校长。
这所学校因暴力犯罪而臭名昭著。学生们吸毒、贩毒、抢劫……几乎所有的不良行为都存在,逃课、拒考更是没人敢管,历任校长都没有好结果。但乔看到这样的情景,突然从心中燃起一股莫名的斗志。他决心要用“魔鬼教育法”将学校治理好。于是他制定了“禁止”章程,开始和这些“不良少年”斗智斗勇。终于,他凭借着强大的责任心和一只扩音喇叭、一支棒球杆征服了他们。
这就是所谓的“严爱有加”。对学生严格的前提,一定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因为严格是为了利他,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这令人想到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不同心理理念。前者通过惩罚措施来控制行为,而后者讲求“拂人入微”。而铁腕老师正是将这两者结合使用,用严格的制度约束不良习惯,并用足够的关注、接纳使他们追求自我实现。他拯救了无数的孩子,同时也拯救了自己。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并非一定要性情温顺恭谨有加。铁腕级的老师,严格中透着爱,依然是可爱的人生引路者。
老师就是一个信念
片名:《一个都不能少》
导演: 张艺谋
主演: 魏敏芝
14岁的魏敏芝只是一个被临时抓包的替补老师,她被交代说:“原本30多个学生,因为家里负担不起,所以只剩下了28个……每天给他们抄课文,点清人数,一个都不能少。”
这句话是一种托付,也成了魏敏芝的信念。为了完成这个信念,魏敏芝把学生们看得很紧,就像是姐姐看管着一群弟妹,有哪个调皮捣蛋的就给揪回去,凶巴巴的。班上的学习委员张慧科家里穷,母亲又卧病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挣钱。魏敏芝得知情况后,决定到城里把他找回来。在这宛如大海捞针的不可能任务中,魏敏芝搬砖头,混车,吃剩饭,为的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她尚是个孩子,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却能背负如此的重任,只能让人感叹:老师,本身就是一种信念,即使再弱小的人,也会因这称号生出力量和勇气!
影片结尾,学生们用粉笔在黑板上认真写下三个字,几乎所有人都跟这个14岁的女孩儿一起流下眼泪,因为没有人能拒绝被这三个字打动——魏老师。
无论年龄几何,性格怎样,只要抱着一颗利他育人的心,只要对学生怀着满腔的爱,那么,老师的力量就能传递到每个学生心中。即使远离校园已久,但那春风化雨的情怀将滋润我们一生。
20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