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中国老板的必修课(组图)

标签:
潜伏老板必修课校园 |
分类: 职场攻略与权益保障 |
http://i03.c.aliimg.com/news/upload/5003013/news/2009/8/18/400x300_1232beb049a.jpg
在此之前,众多人迷恋《我的团长我的团》,但看完后,就只剩下“一声叹息”,说不清是什么滋味,甚至连再次说起都成为一种疲惫,在我看来,此剧是典型的“高开低走”,严重缺乏“后播出效应”,仿佛一块石头被用力掷入湖面,涟漪过后再无动静。
而《潜伏》不然。君不见,多少内嵌“潜伏”二字的“标题党”正在成为热文,比如我的朋友石述思先生昨天的一篇文章《北京潜伏着多少千万富翁》,就很有眼球效应,比如globrand.com昨天我把MSN上的签名改为“你身边还潜伏着多少人”,结果惹起不少朋友的关切,纷纷打听我出啥子事了。。。。“潜伏”正在成为流行语,正在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其中的各种角色,正在被纷纷应用,甚至开始对自己的圈子里的人对号入座。
http://i00.c.aliimg.com/news/upload/5003013/news/2009/8/18/400x300_1232beb04a4.jpg
http://i00.c.aliimg.com/news/upload/5003013/news/2009/8/18/400x300_1232beb04ad.jpg
http://i03.c.aliimg.com/news/upload/5003013/news/2009/8/18/400x300_1232beb04b6.jpg
其实我想说的是,中国老板可能会把《潜伏》视作必修课。
为什么呢?
当年一部《胡雪岩》曾经成为中国老板创业的经典之剧,一部《围城》曾经成为中国小资们的枕边书,这都不稀奇,你可曾看到过,前两年的一部《亮剑》也成为了中国老板的必读剧。我见过不少老板,在看过电视剧后,言必称“亮剑”,大小会议上都高呼“亮剑”口号、身先士卒、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后来,再后来,我看见机场不少培训光碟也把《亮剑》当成了卖点,不少培训大师纷纷从“亮剑精神”解读企业文化、组织行为、管理奥秘、营销技巧。。。。这等现象,匪夷所思,让我哑然----一部虽说来自生活、但显然高于生活的电视剧,一个虚拟的文学作品,怎么可以这样如此乱以想象的地牵强附会呢?!
真要有如此想象力,相比之下,《潜伏》比《亮剑》更具有开发潜质。如果不带政治色彩去看的话,比如说孙红雷在剧中,简直就是许多“无德无能”的副职领导的真实写照,但就是这种人,往往“红”自然不必说,“雷”起来也是十分的要命;而马奎呢,就是许多公司“业务油条”的缩影,对内要追名逐利,欺上瞒下,对外要雁过拔毛,能捞则捞;而李涯就是一个典型的“有信仰”的干部,但可惜往往这种人是壮志不酬,行而不远。
http://i03.c.aliimg.com/news/upload/5003013/news/2009/8/18/400x300_1232beb04bf.jpg
|
http://i03.c.aliimg.com/news/upload/5003013/news/2009/8/18/400x300_1232beb04c9.jpg 图解:
众多老板看完之后,当汗毛直竖:这是为什么呢?一个自己亲自招来、悉心培养、施以恩德而且经过各种考验、眼看着成长起来的亲信,却跟自己是同床异梦者!?汗,瀑布汗,内衣尽湿之汗。我个人认为,关键之处就在于孙红雷同志深谙“媚上之术”,牢牢地把握了“老板”的“私人爱好”和内心欲望所致:想想看,如果他不是对文物和金钱有这个特殊的“爱好”,如果他不是想在权力上搞平衡、看手下人相互斗争以图制衡,如果他不是时时想着自己的“小九九”,如果他不是有把柄被孙所掌握而投属忌器,他应该没有一百个机会也有十个以上的机会,可以抓住余则成这个“背叛者”的,可惜他。。。然而他。。。可是他。。。最终他只能偏听则暗,将错误进行到底。
|
http://i03.c.aliimg.com/news/upload/5003013/news/2009/8/18/400x300_1232beb04d2.jpg
图解:所以,从《潜伏》总结来看,中国老板当直接吸取的管理教训可能有如下几点:
1、自己的弱点千万不能为下属掌握。这个铁律,当成为众多为商者、为政者所鉴。否则,糖衣炮弹发发打来,自己只能呜呼哀哉; 2、不要指望发起人斗来解决问题,自己手下人斗人的结果,只能是害了自己。幻想平衡,却发现谁也平衡不了。 |
http://i03.c.aliimg.com/news/upload/5003013/news/2009/8/18/400x300_1232beb04db.jpg
4、切记,自己的软肋,除了自己,还有自己的家庭和家人。。。
当然,可总结之处还有很多。换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潜伏》也许比美国的《越狱》更经典呢,中国导演对生活的理解也越来越有可圈可点之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部《潜伏》,却可能进入中国的MBA教学之中,当成情景案例来分析,是再好不过的事。
由是可见,影视剧的创新之路确实还是有许多可挖掘的空间,在不对称的空间结构中,可为之事还有许多。有空间,就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