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成功创建民族门户网 市场缝隙出奇制胜
(2009-04-04 07:05:59)
标签:
女生成功校园 |
分类: 创业指导与留学规划 |
她创新推出了“56民族特色商品项目”,创办了“56民族综合门户网”和北京文翔伟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她作为中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榜样和推广民族文化的公益者,得到团中央相关机构、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她在“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入围候选人”。她就是22岁的创业者——苗族女孩杨文,中央民族大学的大三学生。
采访的过程中,杨文强调最多的词汇就是“学生”和“民族文化”,这也成为贯穿她创业生涯的两个关键词。在校生创业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劣势,而传承民族文化是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杨文表示:“如果有有实力的企业家愿意接手这个项目,我不会在意自己的得失。”
创业大奖背后的艰辛
初中毕业时,杨文就想到以后想创业,但是实践却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参加实践活动、参与KAB创业教育、打工筹集资金,杨文创业的理念在自己的努力下慢慢铺陈开来。
2008年1月24日,人民大会堂河南厅内举办了首届“YESPLAN全国青年创业创意大赛”的颁奖仪式。杨文是金奖获得者中最小的项目负责人。比赛是由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诺基亚公司共同举办的,在全国产生了六名金奖,每位获得数万元创业基金。
回忆起来,杨文谈到比赛前半年她就一直在准备自己的创业项目,参加是一种顺理成章,也是种巧合。但为了比赛中创业策划书的完成,杨文带头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当时抱定的心理是,不管得不得奖,一定要把自己想做的创业计划做好。”作为“催化剂”的比赛,确实带动了杨文的成长。他们团队书写了100多页近十万字的策划书,详尽而又实际地阐释了他们创业的理念。杨文至今还记得当时评委的点评:“这个项目很有前景,毕竟现在没有知名、有特色的民族品牌,这个市场很大。但是这也是个很苦的项目,既然你愿意吃苦,就坚持下去吧。”
她对团队的成员一直的敬佩与感激,即使最后并没有一起走到现在,但杨文一直都非常感激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且他们到现在还在支持、帮助我和56项目,我现在的一切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是每个时段的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获得金奖后,杨文没有等到创业基金到位,就开始创办起网站。整个项目,杨文没有向任何人借钱,资金的筹措全是依靠这个瘦弱的女孩打工完成的。“有一次我刚把自己积攒的1600元生活费从银行取出来,准备将资金投入到网站中去,钱却被偷了。真是无助又无奈。那一个月我是吃开水泡饭度过的,宿舍的同学都看不下去了。”杨文讲起刚开始创业的艰辛,还带着微笑。2008年的时候杨文讲述自己经常晕倒,“旁边有人的时候还好,当没有人的时候我晕倒,醒来后发现还是只有我自己。”
“我要帮助他们坚持下来”
谈到民族文化,就不得不提到杨文当初创业的初衷。“想帮助别人是我创业的最初原动力。”这句话说起来轻松,杨文却用了三年甚至打算更长的时间践行自己的理念。
2007年暑假,在新干线学校校长冯建的帮助下,杨文全程组织、策划、实施了一次“贵州公益行”的活动。黄平县数百名初高中教师及数千名贫困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后来黄平县教育局等相关机构还给民大经济学院党支部发来感谢信,感谢民大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大学生。杨文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脸上洋溢的是甜美的微笑。她说:“我还深刻地记得我们去一个很贫困的小学拍纪录片的情景,一个很小的男孩背着大书包光着脚飞快地从山坡上跑下来,边跑还边高兴地喊:‘上学啦,上学啦!’这一刻,我真的被震撼,帮助他们是我坚持下来的最初原动力。”
杨文用很少的报酬完成了自己憧憬的网站,其中有56个民族的简介,每个民族简介下面有十几项链接,介绍了各个民族的概况、历史、建筑、服饰、歌舞等很多方面,还有民族传说故事、民族发展动态等很多方面。网站一直在完善中,在建的还有外国语版本,杨文想让“56民族门户网”成为中华民族向全世界推广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窗口。她利用寒暑假期间去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内蒙古等地考察少数民族工艺品,甚至还去浙江义乌了解了仿冒市场的情况。杨文骄傲地告诉记者,早在一年前,随便一件少数民族工艺品,她就可以区分它来自哪个族群、真伪和价格,甚至包括其背后蕴含的故事。
在创业和学业间游刃有余
杨文说:“大多数学生接触的都是创业光鲜的一面,谈到创业大家更多想到的是马云,是阿里巴巴。接触失败少,于是遇到失败后就给自己找借口,往往是消极、相对懒惰的借口,就将责任推到项目上、推到市场上,然后就是退缩。”
在校大学生创业是有自己特定优势的。毕竟学生的身份会让很多人不设防,不会将他们想象得很商业化。无论是因为踏实,还是激情,很多企业家愿意和在校生交流,有时候给予帮助也是不考虑利益的。但在校生创业也是一把双刃剑,劣势就是大学生要忙于自己的学业,而且创业政策等也并不偏重在校生。
由于要建网站、跑客源等一系列活动,杨文持续一年半每天只睡两个小时。“我是个学生,当然要重视学习时间。而创业必然会占用一些时间,但我不想耽误学习,只有拼命挤时间。”
现在有些在校大学生创业,往往以牺牲自己的学业作为代价。杨文谈出了自己的见解:她也接触过这样的学生,他们为了创业忙着出席各种场合认识企业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挂科。他们能做的也仅仅是和企业家交流,想要吸取企业家的经验,却在自己的项目中失败,最后还是选择了找工作。而拿着这样的成绩单,找工作也成了一种负担。“我并不比别人聪明、强多少,我能做成现在的程度还是一种坚持。如果企业能够专注在一个项目里十年,不成功的几率是很小的。”
由于还是在校生,杨文坦言创业的过程中很多创业政策并不偏重在校大学生,对于在校生,想早实践自己的创业理想,也应该明白学业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候创业是需要时间来熬的,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二十几岁白手起家确实面对很多困难,毕竟大学生受到阅历的限制,创业是急不来的。“大学生并不是吃苦少,而是吃走入社会的苦很少,于是将社会想得比较简单,习惯性地抱怨。”杨文谈道。
记者也接触过一些信誓旦旦者说:“你给我××钱,我一定能把这个项目做下来”。杨文内敛得多,她不急于求成,却又有着自己按部就班的坚持。
把商品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
杨文觉得自己公司存在的价值就是引起更多的人关注精湛的传统文化,“有些少数民族技艺确实实用价值很小,但作为文化就需要被传承。”她的公司包括两部分,一大团队负责经营,另一大团队负责志愿服务,甚至占的比例高于前者。杨文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商场是有商机的,民族产品的品牌、文化应该来源于本土。
现在的民族产业存在一些不可突破的瓶颈:很多民族特色商品经营者卖着卖着,就开始卖仿冒品来迎合消费者,而消费者对于仿冒品劣质的情况也渐渐失望,将其变成一次性消费。可以说民族特色仿冒品逐渐击倒了正宗,也打击了消费者。这也是现在还没有出现少数民族特色产品品牌的原因。而从从业者角度看,工匠依据消费者需求改造工艺品的成本过高,更多的人关注眼前利益而不愿意继承这项事业,也是对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冲击。
“买一件商品,我会告诉你一个民族的文化。”这是杨文简单的经营理念。她认为民族文化不能空谈,将商品作为载体才是最持久的传播。但面对自己心爱的创业项目,她说自己甚至愿意割爱。谈到杨文自身未来的打算,她表示会一直坚持这个项目,但坚持的同时,她也会努力从其他方面拓展自己的生存出路,因为她不愿意有一天为了生存而放弃原动力——发扬民族文化。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有更有实力的企业家愿意一起来完成这个项目,杨文愿意为此付出。
市场缝隙带来出奇制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 李家华
杨文创业的成功主要源自于三点:一是专注,创业是需要灵感的,杨文的灵感来源于长期对于民族文化的关注。她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就对此有了深刻的了解。因为了解而关注,因为关注继而专注,她在创业过程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项目选择自己熟悉的点是很有优势的。
二是市场缝隙。很多人在创业的过程中寻找的是市场的大路,忽略了少数人的需求,这其实就是市场的缝隙。而杨文巧妙地抓住了市场的缝隙,寻找差异性产品的理念让她出奇制胜。也许短期看这些市场的缝隙不能取得大规模的收益,但却是长期过程中有潜力的“潜力股”。在市场重新组合中打出自己强有力的牌,才能占据属于自己的市场。
三是从小处入手。创业其实就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杨文经营的范围也是由一个、两个民族的特色商品慢慢发展到56个民族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看起来很难,但是因为有了既定的目标,则给前进指明了方向。
2009年04月03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