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另类就业大学生流行校园 |
分类: 就业指导与考研规划 |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所增大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将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加之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由于对劳动合同法有个适应的过程,许多企业用工非常谨慎,一些企业放缓了招聘的步伐,大多数单位招工时都有工作经验要求。
同时,10年来由于我国首次提出货币从紧政策,一些能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可能会遇到资金困难,也影响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和员工的薪资待遇。
这在中华英才网近期发布的“毕业生薪酬报告”中已经有所体现。根据中华英才网2006年下半年及2007年下半年分别两次对毕业生薪酬调查显示,毕业生工资有所下降。其中,大专以下学历毕业生薪酬待遇甚至下降了23.86%,硕士学位(非MBA)下降了7%左右。
三种途径“另类就业”
面对就业压力,求职道路并不只有按部就班四处投简历这一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了积极的“自救”行动,他们选择了“另辟蹊径”。
途径一:支边支教
今年,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布通知,凡参加“三支一扶”的学生,可享有区县事业单位优先录用、本市机关公务员优先招录、优先办理上海市户籍和《上海市居住证》、报考研究生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
出台类似政策的并不只上海一个地方。如广东省教育厅日前规定,从2008年开始,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可享受退学费的优惠政策:任教一年退一年费用,本科毕业生退费以4年为限,专科毕业生退费以4年为限;江苏省、北京市等也都分别推出了大学毕业生支教计划,以及相应保研、留京等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在毕业生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由此引发了一轮毕业生支教名额的激烈竞争。
专家点评: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说,近年来国家政策鼓励民众支援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政策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最为有理想、有报复、有活力的群体,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大学生支教、选拔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到养老院挂职等多种形式的就业优惠政策。
这一现象对于应届生就业形式严峻的现状来说,去边远的地区任职、从教等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很好的选择。不但可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识服务于贫穷落后地区,为贫穷地区的发展建设尽应尽的义务,服务期满还将获得国家政策上的优惠。
途径二:投身NGO(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除了走向基层让大学生实现更有“意义”的就业之外,投身NGO也成为很多迈出校园的毕业生的积极之选。据了解,在国外,NGO已成为知识青年就业的一个好去处,但在我国,NGO对大学生们的吸引还没达到国外的程度。
但近几年国内NGO迅猛地发展为中国的一只新生社会力量的影响下,公益组织直接或者间接地在向志愿者传递一种新的价值观。
专家点评:欧阳晖说,到NGO就业,有人说“他们是拿工资的雷锋”,他们以职业化的姿态将专业的技巧和手法融入“助人”之中,使“助人”成为一个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工作岗位”。
这样的岗位有无限的精神吸引力。同时,毕业生可以积累成熟工作经验,培养国际化眼光,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途径三:试水“创业”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尝试以“创业”试水、以“营销”热身,从容面对就业压力。新一轮的“创业热”已经不仅仅是发传单、贴广告、当家教等这些传统形式,商品代理、中介服务、出售成果、创办工作室、做网站、实体店等更高形式的创业之举正成为主流。
三年扩张3000倍的香港鞋博士街头擦鞋吧,西安大学生创办“破烂公司”等各种形式的创业之路上涌现了许多高校创业新星。
专家点评:欧阳晖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创业当作一种不可或缺的阅历、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或将其作为一生事业的起点,其形式也越发成熟多样。
大学生在校园创业过程中,能更快地接触社会,增长交际、销售、管理和判断能力,提升责任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更深入了解行业和市场,丰富自己的经验和阅历,都是非常宝贵的收获。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获得第一桶金,并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创业必然存在风险,有成功,就会有失败。
欧阳晖提示想创业的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在创业过程中要量力而行,避免“跟风”,在挫折或逆境中磨练自己、不断总结,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TIPS]大学生就业将日益多元化
针对此类就业现象,欧阳晖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万人,而现在已达到四五百万人,增长了二三十倍。
现在的就业环境确实不可能让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机构。在“大众化”的条件下,毕业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思考和尝试更加务实的就业思路以及更加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将会为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带来更宽阔、更弹性的成长空间。
离毕业离校的时间越来越近,然而,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青睐于绕开激烈的正面竞争,转而进入就业的偏门,实现“另类就业”或“曲线就业”。
日期:2008-05-1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