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车里,当一位乘客挨着你坐下,胳膊贴在你的胳膊上,你会怎样?是不是要向一边移动呢?
当你走进食堂,买好饭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坐下?会不会选择已经有人坐的位置,在他身边坐下,还是选择没人的桌子?
当你走早马路上,一个人想你走来,你会选择怎样的距离允许他问话?大概应该是一米之间是吗?
当你和亲人闹了矛盾,当你自己身在异乡,当你和朋友们有了不同见解,你会不会感到非常的孤独?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距离产生美”。在我们人与人之间,有两种距离,一个是“身体距离”,另一个是“心理距离”。“身体距离”即“私人空间”。所谓“私人空间”是环绕在人体四周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没有办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这种人际距离实际是出于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心理距离”即“孤独感”。面对陌生环境、远离了习惯的生活、挫折失败后的失落就会产生孤独感。当对社会对人生具有独到的见解、抱负,当怀才不遇时,孤独感也会缠绕着你,哪怕是身处人群中。
“私人空间”是人与人的双边关系,“心理距离”则是个体的内心需求。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个人的很隐蔽的私人空间,这个私人空间是别人很难进入的,除非非常亲密的人。正是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两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来判断两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果你面对陌生人问路,在距离对方约一米的时候,你就会自动停下来。如果有位女士和你说话,她请你走进一些,这时候你要试着靠近她一两步。对你来说,这两步并非很容易,它会使你产生一种自我抗拒力。而如果对方没有邀请你靠近,你执意接近对方,就会使对方产生压迫感,她立即会往后退一两步。当然,如果你们是老相识、是亲密朋友,一切就不同了。所以,你可以从微妙的距离差别之中,了解自己与对方的交情性质及程度。
掌握“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诸多方面有助于你的生活和工作。曾有专家对“身体距离”分为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一般间隔在15~45厘米之间,甚至可以紧挨在一起,亲密无间。这一距离适用于情人、夫妻、父母和儿女以及你的密友、哥们间的交流。这种距离只有最亲近的人才彼此允许进入,人们认为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个人距离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间。其特点是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你可以用一只手伸展到对方的肩头,通常熟人朋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种距离。社交场合,如果你试图表示你与对方表示一种亲近感可以尝试采用这种距离。过于死板和冷淡并不适合推进合作伙伴关系。
社交距离的范围比较灵活,近可1米左右,远可3米以上。这种距离通常你会适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际交往,或者不常见的人群治安的客套。隔几步远打打招呼或寒喧几句即可分开。
公共距离是指人们在公共场合的空间需求,除了十分拥挤的场所外,一般都在3米以外,如公园散步、路上行走、在商场等人,还有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等等。
有效控制“身体距离”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心理交流。身体可以传达感情和意愿,空气也能传递思想和情调。
出处:阳光的博客 2008-05-0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