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出国留学哈佛校园 |
分类: 创业指导与留学规划 |
MichelleYu毕业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1届会计系,毕业几年后,这个年轻漂亮的上海女孩开始把目光对准哈佛商学院的MBA,毫无疑问,她成功了。
申请哈佛是因为“词穷”
从“上外贸”毕业后,Michelle顺利找到了一份在著名外资超市的工作。由于身处在外企办公环境中,免不了和外国同事打交道。而她所在的部门里,外国同事特别多,甚至从国籍来区分就有十几国。不同口音、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聚集在一起,让
Michelle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尽管之前在学校里英文并不算差,可是面对这样庞大的冲击,“交流瓶颈”硬生生地呈现出来。这种“瓶颈”主要来自于表达时的“一时语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穷”。在团队去海外做拓展训练时,Michelle的想法总是无法被清晰地传达,也就无法让人看见自己的真实能力。
在外企,只有潜能被挖掘的人才有机会上升为管理者,显然,“词穷”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她看到了自身的“玻璃天顶”。无论是讲话方式还是看问题的视角,她都觉得跟周围人产生不了共鸣,她也从来不曾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小白领的“玻璃天顶”来得如此之快。
可能走到这份上,选择充电进修是必然的出路。但很少会有人像Michelle那样直接往哈佛进军。那段时间,她也曾万分迷茫,花了很久去思索怎样的人生才算是好、为什么好、自己未来又能做什么。思索的过程大概维持了大半年,她才彻底想清楚。
她的GMAT考了720分,但是据她了解,当年有同学考了680分就进哈佛了。现在想来,还是自己有些走入误区,仅凭高分是没用的,面试时的6篇Essay(阐述报告)考核的还是综合能力。
上课时手没有放下过
在课堂上,Michelle真正感受到来哈佛没来错,在这里上课完全是在把自己极速锻炼成能言善辩的高手。由于每门课40%的成绩都来自于课堂表现,上课一定要发言就变成了不成文的定律,否则不足以引起教授的注意。
她看到,很多积极表现的学生在整堂课中举起的手从来不曾放下。那倒不一定说明他们思维敏捷反应快,往往是他们还没想好答案就迫不及待举手了,为的就是先抢到一个发言权。被教授点到名后,大家才听清楚他讲得也不怎么样。当然,真有能说会道的人,Michelle曾亲眼见识了一位美国同学滔滔不绝地讲了80分钟,尽管到头来细想其实他没说什么重点。
起先,Michelle和所有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一样,总要把答案想清楚才举手,可往往早已被人家抢去了发言权,甚至已经进入到下一个问题中去。后来,她才慢慢习惯这种抢答模式。可能一开始有很大的语言障碍,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培养自信的好地方。
课堂上,教授也特别鼓励学生互相辩论,通过对一个问题发表不同观点体现思想的撞击。
哈佛之所以能成为顶尖名校,跟其严谨的教学质量分不开。按照学校规定,学生在一学年中如果有4门课程不及格,该名学生就要被劝退。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全校基本上50%的学生一个学年中至少都会“挂掉”一门课,学习上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上哈佛只学一种信念
Michelle上哈佛MBA的一年学费是4.2万美元,相当于30万元左右人民币。而更贵的是生活开销,一年的学费加生活成本总共要达到10万美元,相当于70万元人民币。读如此昂贵的名校,是不是真的在学一些别处学不到的“金玉良言”?
Michelle说,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哈佛其实就一直在给学生灌输一种信念,那就是做一些对社会有影响的事。当她越来越熟悉哈佛的学习生活后,她对这一点尤为有感触,光看校友的捐款就行。作为私立学校,资金基本都是靠往届校友对母校的捐款。哈佛每年接受校友的捐款就足以让这所世界闻名的学校富得“冒油”。这些校友正是传承了母校的精神,分布在各行各业的每个角落,将贡献回馈给社会,包括母校。
名校生仍在摆正心态
Michelle再三强调的一点是,读名校不是一种终极追求,只是个人人生奋斗的一个过程。她遇到过很多一脸艳羡的崇拜者,可她要告诉他们的是,盲目地将哈佛牛津作为追求目标,或者在国内非清华北大不考,其实都不是一种很好的心态。即使是出国留学,也并非适合每一个人。她现在自己上着名校,却仍然在不断摆正心态。在哈佛的课堂上,她看到摩根士坦利曾经的CEO来为他们讲课,尽管整堂课准备充足,就像一个精彩的秀,但还是能看得出他在台上很紧张。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名校生没有光环,至少自己要走出别人设定好的光环。
2008-4-2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