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悟成功”心态决定生活品质

(2008-04-19 06:57:17)
标签:

心态

决定

生活

品质

校园

分类: 职业素质能力与心理健康
 “禅悟成功”

 

有一高僧,弟子问其成功原因,答曰:“吃饭、睡觉”。弟子思索多日不解其意,又问师傅:“吃饭、睡觉怎么可以成功?”答曰:“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弟子这才省悟。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干什么都必须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是成功秘诀之一。

 

有一个小和尚,去向一高僧求教时,自己先谈了一番高论。老和尚一边静听,一边倒茶。茶杯满了,老和尚仍往里倒,直到茶水溢漫到茶几上,小和尚急了,说:杯都满了,怎么还往里倒茶呢?老和尚呵呵笑道:是么?满了就倒不进去了?小和尚当下便悟。禅道讲求开放和博大,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成果,“空”,才能装进新东西。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与时俱进,研究新事物,吸取新知识,开辟新途径,才能有所作为。这是成功秘诀之二。

 

有一位修禅者在山上不避风雨地打坐,一位禅师便在他旁边哗哗地磨砖。修禅者被噪得烦躁不安,问他:“磨砖做什么?”禅师说:“磨砖做镜。”修禅者又问:“磨砖能做镜吗?”禅师问:“磨砖不能做镜,枯坐便能成佛吗?”修禅者一听,悟了,打起包裹走人,云游天下,请教名师去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成果。一个人不能禁锢自己,要到实际中去学习社会,学习他人,实事求是地去充实自己,这是成功秘诀之三。

 

一些禅道颇深的人都极欣赏这句禅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此禅的禅智功夫人说:“未参禅时见山是山,既参禅后,见山还是山,可悟禅之后,见山又是山。”做任何事情重在过程,有了科学合理的过程,才会有理想的结果。要真心地细致地去“见山”“见水”,要见到山高水长,见到山的雄传和水的柔美,见到山不转水转,见到山水的共生共荣。真见才有创见,有创见才有创造,创造即是成功。这是成功秘诀之四。

禅道禅智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禅道可悟,禅道需悟,各人各有其悟。对于禅道,有心悟得之,使之活跃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大大的有益。

 

心态决定生活品质

 

人的心态牵动着思考的运作,影响人的看法和情绪。能清楚了解心态为何物,就能把控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心态是心理运作时的倾向,有的人倾向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有的人倾向于当下的分析与判断,有的人倾向于未来好奇、试探和期望。由于偏向各异,过去的生活经验不同,表现于生活的行为也就各不相同。

佛学中指出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首先,过去心是指过去所受的教育、训练、经验和种种遭遇,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如果你从心理档案中,调出这些资料,回应现实生活,这就是使用了过去心。

 

过去的经验如果是沉痛的创伤,受到苛刻的教育,那么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就会被它折腾而不愉快。许多精神疾病,多数是过去的经验中有不当的教育和创伤经验,直接转移过来看现在的生活,而造成痛苦和忧伤,例如忧郁症的人,他一直带着批评性、苛责的心态来对待自己。

 

有一位修行的年青人,很担心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戒律,每天批评自责,陷入痛苦和忧愁。他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令他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他认为这个社会邪恶和堕落,早上起来看报纸,整个社会风气令他担心和失望。观照自己的生活,他为触犯戒律而懊悔,连正常的性生活都令他觉得猥亵。他说:“我实在活不下去了,这个社会令我绝望,我对自己的罪恶感到更绝望……。”

 

“你用戒律批评指责自己?”我问他。

“我不能照戒律生活,所以罪恶感很重,觉得自惭形秽。”

“你对于戒律的解释,符合现实原则吗?是用你的智慧来解释它吗?”于是,我为他解释戒律不是拿来捆绑自己,而是拿来指引自己,保护自己免于错误。它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了了分明的般若自性,使我们得到光与智慧。

“可是每天我都觉得在犯罪,我已经到了什么事也不能做的地步。我也知道自己有问题,但就是跳不出来。”

 

“戒律是要我们避免错误,勇于改正,而不是要我们自责罪过,须知戒与智慧不可分离。你要明白罪性本空,因果亦空。”

 

于是,我为他解释《中观论》中的空假中三观,要他了解用没有成见、偏见的空性智慧来觉察生活中的实现(假),才能得到如理的实现(中),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调适之道(修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咨商,他从过去心的执著中,慢慢走了出来。

其次,现在心是指当下的分析与判断。人若只有现在心,往往抱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没有适当的该与不该的坚持。目前,许多青少年,流行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口头禅,正是偏向现在心的写照。

 

现在心强调的是现实、感性、功利与分析,它固然重要,但如果偏执于现在心,则又流于功利和享乐,而疏于道德的责任与实践,它是现代人沮丧、脆弱、焦虑和空虚的根源。这个根本现象,表现在青少年身上,成为青少年的烦恼、徬徨和犯罪;表现于家庭,造成家庭功能的衰微;表现于经济生活,则造成了潜在的不安和危机。

 

太现实造成了心灵绝望和苍白,太现实造成短视的人生,反而看不出宽广的人生视野和价值。

 

其三,未来心是指对生命未来的仰望,是一种好奇、欢喜和期待。它给我们快乐和希望,给我们超越现实遐思和憧憬;它让我们有理想,会作梦,仰望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和视野。

 

有了未来心,我们才会接触到极乐世界和天国;有了它,我们才会对现在负责。

弥勒菩萨代表著未来心,他的全名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亦即将来要成佛,是通往未来的希望和微笑。因此,他开心得笑容可掬,他大肚能容,他丰腴的两颊,显露著生活的自在、愉快和光明面。因为他结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希望。

 

不过,一个人若缺乏过去心和现在心,而徒有未来心又会是什么样呢?那会变成空想,或者限于沮丧的情结。他的未来心缺乏过去和现在的良好基础,认为未来是可怕、没有保障的,于是陷入对未来的绝望。

 

对于未来空虚的人,既是苍茫的,也是沮丧无望的。从忧郁症和自杀患者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愉快情绪经验极为缺乏,长期陷入无助、惧怕和不安之中,就会发展出对未来的绝望,对现实的沮丧和对过去的惧怕。

 

“我没有明天,因为我没有希望。”这是无奈者的座右铭,即使没有遭遇什么困难也会这么说。反之,一个抱着未来希望的人,即使陷入困境,也会奋斗努力,他们的座右铭是:“看!成功在望。”

 

人不能执著于过去心或现在心或未来心,但也离不开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三者得到协调,才会大开智慧之门,才能回答生命的问题。而三者的协调,必须是超越的,是智慧的空性才能整合它。

 

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是我们待人接物信念的来源,要契合它、超越它,但也离不开它,而正确的生活信念,也从这里看出端倪。

 

Dr.Bear的博客 2008/04/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