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打电话时间哲学校园 |
分类: 职业素质能力与心理健康 |
记得上学的时候,因为一件突发的急事找老师。结果,打了两次电话都不得法。
一次是刚刚接到紧急通知,想也没想拿起电话就立即拨打老师的手机。当时下午3时,正逢老师上课。她当然不能接,否则违反学校规定,打断上课节奏,引发同学不满自不必说,还要扣当月奖金,失掉评优机会。
另一次晚上6点,已经下班一个小时,拨通了她家里电话。不巧她正在厨房做饭,锅碗瓢盆齐奏乐,抽油烟机嗡嗡响,任我苦苦地等,她哪里听得见铃声?即便听见了,想那灶台上的火候也不会允许。
我此前也有考虑:下午应该是老师比较空闲的时间,一般不会有课,何况下午3点一般也过了午休;记得老师家平时吃饭较晚,一般7点左右开饭,提前一小时理应不错。但直到老师接电话之后,才知道时间选择的不妥。
闲谈中,老师和我聊起了打电话:“一般人家晚上7点吃饭,之前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准备时间。所以,打电话时间最好在晚上8点~9点之间。这时候,人家一般吃过晚饭、洗过碗,看过“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时间稍微空闲,才能够听得进你的意思。同时,也显得你自己有修养,多为对方考虑,对方才能为你考虑——我打电话就是如此。”
想想老师平时给我的电话,确实集中在这一时段。老师继续补充:“你如果打我家里和办公室电话都没人接听,我肯定在忙正事。即便有急事、公事请人帮忙,也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星期一不够方便,因为一开始上班大家事情一般都很多、很忙。平时,到中午快吃饭,下午快下班的时间也不好,人家没有心思,着急吃饭、回家,又怎么会仔细倾听你讲的意思呢?在工作中,更要注重这类礼仪,千万记得选择合适的时间!”
原来,打电话也有这样一套时间哲学!我只略微懂得接电话的一些门路,不想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自身的素质和对他人的关怀。
的确,在职场中,我们都可能遇到一些十分不解的事情,甚至因此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和与他人的关系——有的明明自己看来是千真万确的对,对方却认为毫无疑问的错;有的明明是板上钉钉、不可更改的事情,却面临着千变万化、不知所终的态势;还有的自己明明是道之所向,对方却认为是德之所往。
其实,通过打电话的小事想来,你会明白很多,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很多事情没有独一无二的结果。这与我们从小受到“绝对化”“唯一化”“标准化”的考试不同。有时候,不是因为你错,而是因为彼此站在不同的出发点,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有时候,不是因为你不足,而是因为彼此代表各自的利益。退一步,即便你我居于相同的出发点,具备相同的利益,用相同的方式思考问题,但由于出身、品位、阅历的差异导致双方实际居于不同的层面,毕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人。
想到这儿,我颇有些顿悟:打电话的时间哲学就是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的哲学。只有这样,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才能具备一个比较开阔、宏观的视野,才能因为理解他人而逐步打造一个忍让、平和的胸怀,才能因为良好的沟通而逐步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才能更快地达到“和而不同”的和谐。
原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也浸透在打电话的时间选择这一小细节当中。
责任编辑: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