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业有点难,大学毕业生还能"挑"工作吗?(图)

(2008-04-11 06:05:06)
标签:

就业难

大学

毕业生

挑工作

校园

分类: 就业指导与考研规划
  眼下正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们最为忙碌的时节,他们正在为自己能找到一份相对称心的工作而四处奔波。

    "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在这个始终伴随着就业而存在的问题面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许多毕业生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迫于就业压力,放弃自己的职业梦想草草就业;另一边是盲目的先就业后择业,使许多毕业生"签了就悔",频频跳槽。

    就业有点难,大学毕业生还能"挑"工作吗?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8-04/10/xinsrc_3220405100848171104173.jpg

 

    2007年10月14日,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当日,2007重庆秋季大型人才招聘会在重庆市陈家坪展览中心举行,500多家企业参展,为应聘者提供职位15000多个。新华社记者周衡义 摄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8-04/10/xinsrc_322040510084854648574.jpg

 

    2007年3月7日北京女大学生招聘会吸引数万人到场,图为准备进场的女大学生。(图片来源:中国日报新闻图片网)

 

    "我不想一毕业就失业"

 

    "现在一份工作对我而言,就像是沙漠中的水。"从去年9月份至今,半年的时间里,郭宏在不断地找工作。但是直到现在,这位兰州一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2008级毕业生仍然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儿。

 

    此前为了能找到和自己专业相吻合的工作,郭宏放弃了家人介绍给他的在本地一家企业做文员的工作,选择自己寻找。在联系的数十个企业当中,只有一家浙江的私营企业让他觉得有一点希望。但进入这家企业需要经过三轮的培训和考试。

 

    培训耗去了他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连春节长假他也只休息了三天就投入到备考当中。"考试之前的那几天我没命的学,好不容易通过了第一次考试。"但后面的考试还没有开始,他就听说这家单位的用人名额会大幅减少,他担心这样的"霉运"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过度紧张和反复不确定让郭宏寝食难安,他已经有些后悔自己的选择了。"怎么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就这么难呢?我可不想一毕业就失业。"

 

    和郭宏一样,千千万万奔波于招聘会现场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2007年10月底来自教育部的消息曾说,截止到9月1日,有351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尽管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但仍有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毕业生不得不将自己的就业起点降低。"现在不找,以后也未必找得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好好努力。"先就业后择业,成为许多大学生现实的选择。

 

  频频"签了就悔",先就业后择业隐忧凸显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8-04/10/xinsrc_002040510085168755615.jpg

 

    2006年11月19日,河南郑州,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在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现场十分火爆。(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8-04/10/xinsrc_0120405100851015224916.jpg

 

    2006年11月20日,众多毕业生在洽谈会现场求职。当日,为期两天的江苏省暨南京市2007届高校毕业生公益性供需洽谈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洽谈会对进场招聘的用人单位和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均实行免费。此次公益性洽谈会共有1400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3月初的一天,李丹凤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在辞掉自己的首份工作后,她觉得人生又重新燃起了希望。2007年毕业后,经父母介绍,李丹凤在兰州一家啤酒公司做起了市场调查员。

 

    "都说工作很难找,既然父母帮我找到一份,那就先干着再说。"在大学里学习中文专业的她曾经这样想。但她发现,市场调查员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的性格。

 

    "起初,我还能忍耐;后来还是觉得人活着不能委屈自己。"在下定决心之后,李丹凤终于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那就是老师或者文员。她说:"一年的工作经历虽然使我增长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更让我觉得是浪费了自己一年宝贵的青春时光。"

    伴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大,一次性就业成为历史的遗迹,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会成为就业主流脉象。就业要求的适当降低加速了就业率的升高,但面对一份只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不完全符合自己兴趣、专业以及工作要求的职业,许多毕业生仅仅将其作为一个跳板,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在工作一段时间产生不适应后,频频跳槽,"先就业后择业"的隐忧也凸显出来。

 

    兰州市一家销售公司的总经理潘江每年会为大学生的招聘问题而头疼。一是需要从众多的投递简历的大学生中,挑出真正适合企业的人选;另一个则是为招聘的大学生流动太快而大伤脑筋。

 

    "对许多毕业生而言,在就业难的压力下出现了盲从,他们只是暂时性地选择就业,一有机会,就赶快转职。"潘江说,缺乏理性考虑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到一年内是跳槽最为频繁的时期。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我们所需要的是对自己有清晰定位的人才,而现在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好。"和潘江的公司一样,先就业再择业造成的员工流动,已成为企业最不确定的风险。

 

 难就业时代,大学生就业仍需理性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8-04/10/xinsrc_0120405100851312176017.jpg

 

    2005年12月3日,在郑州举行的“2006年河南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现场,挤满了等待入场的高校毕业生。洽谈会有上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因抢购门票造成秩序混乱,一度中断卖票。据悉,2006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约22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0%,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实际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将突破25万人。新华社发(陈更生 摄)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8-04/10/xinsrc_0120405100851625278728.jpg

 

这是洽谈会现场(2005年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祥摄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时存在盲目跟风行为。

    毕业生中有人"大面积撒网",考研,考公务员,凡是考试统统参加,凡是面试一一尝试;有人上网下"海",茫茫招聘人海中寻找自己的一叶扁舟。不是抱着中大奖的侥幸心理,就是存在"人人为之,我亦为之"不落后于人的思想。

 

    许多毕业生的求职心理是:"反正我是尽力了,找不到好的,只能将就一般的,甚至不好的。"

 

    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多年的兰州商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孙玉贤教授认为,在难就业时代,大学生就业要有大众化心态。尤其是一些相对比较冷门专业的毕业生,追求一次性稳定就业会有一定的困难,一时找不到对口的、满意的工作,可以把起点放低一点。

 

    "但这并不代表大学生们可以盲目就业,或者一味的追求好工作,延误就业时机。" 孙玉贤教授特别强调,大学毕业生要有对自己良好的求职定位。这不仅要通过对市场就业形势的判断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而且还要对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进行初步的筛选。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愿更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能运用理性"挑选"的目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008年04月10日 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