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分类: 自我探索与职业选择 |
人有时会怀疑“我是不是我?”有时会徘徊彷徨,“我该怎么办?”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患得患失。这种状况持续久了,我们就发现神经症的某些特征。比如狂妄自大、忧郁寡欢、歇斯底里、绝望崩溃等等。
有位朋友问我,害怕与人交往,是不是无可救药。因为性格和阅历的原因,不善与人交往,并非就是严重的病症。不过,很多人有社交恐怖症,而主要的心理特点是自卑。因为少有与人交往、因为地位条件相差悬殊、因为不善言辞、因为害怕失掉面子……自卑在心理上打下了牢固的印痕,到哪里都感觉低于别人,心里缺乏最基本的底气,和人交往就会紧张害怕,自己看不起自己,也就会万分担心别人也看不起自己。所以事事都放不开,或者矫揉造作,逃避或者张狂困扰在心里,想要争取到自尊,又没有能力去实现,这样的内心矛盾冲突一次再次无法摆脱,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人人都需要被别人尊重,需要别人的认可,而自己先把自己的自尊采在了脚底下,那怎么可能再让自己扬眉吐气呢?自己先要看的起自己,把自己放到和别人平等的地位上,从现实生活里不断的挑战性格中的自卑,完善自我,才能最终战胜心理疾病。
人要学会自我完善,而一些人不知道怎样完善自我。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和亲身的经历,就成为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于是,完善自我和健康成长,并不是所有人的必然选择。进步与退步,积极与消极,善良与自私,勇敢与畏惧……这些不同倾向的斗争终其一生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是永恒的巨人之战。你会是怎样的结果?每个人必须自己寻找拯救自己的特有方式,不存在外来的救世主。外部环境总是要发挥作用的,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你的心态。永远记住,路是自己走的,事在人为。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比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样重要。可是,身体上的缺欠容易看见,心理上的缺欠不容易看见,不是不可以看见,是有些人拒绝承认需要保健心灵。
1923年,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本我即原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源头。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自我常处在三个制“我”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境界,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是对人性的自觉驾驭。
每一个人都需要了解自己,就是分析三个“我”。错误评价和放任自流的结果都是危险的。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成长。在三个“我”之间缺乏平衡,就会自我矛盾,出现前面提及的问题,自卑、自傲,甚至导致自虐、自毁前程。有的人是一味痛苦,不知道寻找心理根源,克服心理疾病,必须从完善人格,完善自我做起。这是克服任何心理疾病的基础和关键。所以,要经常梳理一下自己的心理,要勇于面对自我,并且把自己本性中善良调动出来,增强良好“自我”的完善,让“超我”成为一种符合社会标准的快乐体验。
出和:阳光的博客 200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