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优秀毕业生校园 |
分类: 求职策略(简历与面试等) |
招聘企业:很“怕”很担心
近日,在一场招聘会上,招聘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中,竟然要求应聘者在校期间有两门补考成绩。原来是这家规模不大的企业担心留不住人才,竟然对优秀的人才“不敢用”,宁愿选择那些也许并不十分出色的毕业生。这种无奈的“逆向选择”的现象不仅影响了用人单位招贤,也加大了毕业生的求职难度。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企业也是苦不堪言。“挂印封金、不辞而别”,是许多优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拜拜”的撒手锏。优秀人才动辄“甩手”之举,迫使一些单位宁肯挑选“瘸子”(有数门补考记录)。这种反常现象,也应该引起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的重视了。
另外,现代企业注重团队精神和和谐共处,任何不和谐因素都可能成为企业发展和单项任务完成的阻碍。在工作中很多任务都需要分工协作来完成,如果员工在团队中很另类,或者不合群,即使很优秀,企业也不会录用。
毕业生:很“冤”很郁闷
国内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生小马从年初到现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他参加了无数场,但是自己满意的大公司进不去,能进去的小公司他又不满意。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中型的私营企业,待遇和职位都比较满意,最后却被告之:“怕自己的‘庙’太小,容不下‘大菩萨’。”言辞之中,显然是对比较优秀的毕业生或跳槽较频繁的求职者心存顾忌。企业担心“大菩萨”身在曹营心在汉、此山望着彼山高,担心“优秀员工”的跳槽造成队伍的不稳定和业务的损失,因此,出现“恐优症”也是自然的。
同样也是在找工作,来自普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小贾就显得更为着急,他已把期望的3000元月薪降到了2500元。招聘会上投的简历经常会被企业退回。原因不是他不够优秀,而是太“优秀”了。在精心设计的简历上,有小贾曾在近10家企业实习的经历(其中不乏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以及在校内外的比赛中获得的许多奖项。本以为这是求职的“资本”,谁知却变成了“绊脚石”,甚至受到了质疑。企业招聘人员认为,简历写得这么好,根本分不清真假,只能干脆拒收简历。而旁边一个经历平平的学生,简历却被留下了。
新趋势:“中流”风愈刮愈烈
现在公司在招聘时,单单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往往是成绩中等却肯吃苦,不“娇气”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的表现也往往强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中流”现象成为了近两年招聘的新趋势。
一些信息显示,学习成绩与工作是不完全成正比的。在工作中个人成就比较大的,并不一定是那种在学校学习成绩突出、表现先进的学生;成绩突出的学生到社会上并不出色甚至受到质疑的例子也比较常见。
HR在总结企业用人经验中也发现,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一般比较死板,而中等学生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新人,适应力和理解能力更强,学习能力也比较强。所以,许多企业在用人时并不看重毕业生学校的好坏与学习成绩的优劣,而更注重其是否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标准:看重大公司实践经验
而对于社会实践经验,大公司的实践经验为企业方面普遍认可。在大公司实习可以更好地锻炼其职业素质。在实习期间打动用人方,不失为一种进入公司的捷径,在校大学生可以从大二或大三就在一家认准的公司实习,甚至为争取机会可以接受零工资。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到心仪公司实习也要注意时间策略。因为在实习阶段公司不会把核心任务交给学生,实习只能体会到一些皮毛,想通过大二、大三就在公司长时间实习而留在公司的可能性很小,而在大四最后阶段在公司实习的优秀毕业生则更有可能打动公司。
Tips:克服三大软肋才能找到满意工作
一边是优秀毕业生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边却是企业说找不到满意的员工,问题到底出在哪?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揭示了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是缺乏责任感。“为了让实习生能够真正有所收获,企业安排了一些具体的项目给他们做,可是很多实习生来实习几天后,竟然招呼不打一声就走了。太没有责任感!”HR经理对这类大学生比较反感。
其次是忍耐力不够。曾经有一名新进员工,因为在跟其它公司谈判的过程中,遭到比较强硬的对手,在家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她,无法调整好心态,竟然第二天就辞职了。
最后是心态不积极,总是等着别人来安排事情,而不善于抓住一切学习锻炼的机会。
前一篇:怎样与不同品性的人打交道?
后一篇:求职建议:请带两份简历去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