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邓裕强:理想,再见理想

(2008-01-20 08:14:03)
标签:

理想

校园

分类: 大学生活与成功人士案例
 2007年12月6日,上海,3G门户网CEO邓裕强站在了第七届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的讲台上。条纹衬衫散开最上边的纽扣、休闲西服而不系领带——这是“IT人”刻意修饰过的漫不经心。眉宇间则是不加掩饰的顾盼自雄。

 

对这个刚刚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顺风顺水的2007年让他有顾盼自雄的充分理由:推出首台无线春晚手机直播,引发了全国各地的网友发来方言拜年,超过百万人在线观看这台晚会;为香港最佳民谣歌手林一峰做了全国五个重点城市的巡回演出,各地网友都可以通过手机登录3G.CN免费抢票观看音乐会,现场无数手机舞动;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达成合作,宣布共同推出手机网站“广州日报·3G门户”——只要用户手机输入“dayoo.3g.cn”,即可登录华南无线资讯第一门户。就在2007年,3G门户已拥有超过4000万注册用户,日流量5.1亿。

 

那么在2007年,最难忘的瞬间究竟是哪一个?

邓裕强的答案出乎意料:“结婚的那一天!——只有感情是随缘的,不能规划和刻意为之的。但工作却可以。事业的每一步应该说都在我的规划和掌握中。”

 

北大商人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的偶像就是李嘉诚。”

来自东莞的邓裕强中学时就显示了广东人特有的精明和务实。为了能增加进入北大的机会,文理科皆强的他选择文科并以此轻松考入了北大信息管理系。在大学,他结识了同窗张向东,这个在未来成为搭档一起打拼天下的亲密伙伴。

他们的首次共同创业始于大学一年级。北方的冬天寒风凛冽,从温暖广东刚刚北上的邓裕强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很多像我这样南方过来的同学,连过冬的衣服都还没有,不如我们在学校卖羽绒服吧!”

两人一拍即合,开始第一次共同创业。果然,羽绒服走俏校园。但两人算了账:“学生生意,只能薄利多销,钱赚不多。干脆到商业区摆地摊去。”

周末,两个北大男生提着两大编织袋羽绒服,倒了几趟公共汽车,辗转几个小时,来到西单商业区。还没等地摊摆好,城管执法人员突然现身。两人蒙了,掏出北大的学生证。“北大的学生当小贩?”城管人员放他们一马,但“货”全部没收。

第一次创业终以“血本无归”惨淡收场。这成为两人创业中最难忘的回忆,惨痛却也温情。很多年后张向东感慨:“两个少年拎着沉重膨大的羽绒服,相互鼓励着对方再多走一站路。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遇见什么事,我们背靠背,相互鼓励的感觉一直和那个夜晚一样。”

对成功的渴望如此迫不及待,退学创业的念头像电脑病毒一样不定期爆发在邓裕强的脑海里。家人大为惊慌,组织了亲属游说团先后三批飞赴京城,终于让邓裕强放弃了这个非理性的想法。

1996年,始终对技术感兴趣的邓裕强接触到了网络。虽然只能看新闻、发邮件和上ICQ,但也足以让他兴奋不已:“太神奇了!通过电脑就可以接触到整个世界,全世界的人都成了邻居。这个东西一定是颠覆性的。”父亲给邓裕强买了两台电脑。在电脑尚不普及的1996年,邓裕强让同学们很是羡慕。他的电脑机箱老是开着盖,随时可以修,电脑一坏他反而特别兴奋。“在技术上我要比那些计算机系的学生都学得好。”邓裕强得意地回忆。

邓裕强的气质显然并不符合北大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征,事实上,他的商人气质与生俱来。为什么选择北大并为之深深骄傲?邓裕强强调,他的“气场”是北大赋予的:“北大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理解自由的要义。”这种精神气场暗合了日后他的创业思路。

 

商界理想者

 

1999年大学毕业,依旧无法适应北京“恶劣”气候的邓裕强回到东莞,进入东莞电信,做互联网技术开发。三年后,跳槽到东莞移动。

电信和移动是就业者眼中的“金饭碗”。邓裕强说,这一步步都是他精心计划好的:做互联网技术开发用来熟悉电信产业,去移动是为了了解移动公司的服务和运作模式。而捧着四年的“金饭碗”,则是为自己的创业积攒资金。

“网络女皇”玛丽·米科在2006年摩根史丹利报告中宣称,美国的互联网是以PC为核心的,而亚洲未来互联网的趋势却是以手机为中心。随着无线互联网越来越热,手机网民所代表的新网络形态开始诞生。

2004年的邓裕强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他约当年的创业伙伴张向东出来,说自己的设想:“什么是手机用户最需要的?人性化而免费的信息。第一是做无线互联网上最大的一个门户站点,第二我们要做无线互联网上最好的服务运营商。五年后,这家公司上市;三年后,拿到IDG的投资……”

“有一天3G门户也会和北大一样,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象征,那是我们梦想的组成部分。”3G门户网就这样产生了。邓裕强和张向东分任“大当家”和“二当家”——这两个迷恋《大话西游》的“70后”,用上了电影里的说法。

作为一个免费的开放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登录3G门户获得所有互联网上的服务。网站拥有60多个频道,为用户提供包括新闻资讯、手机游戏、图铃下载、手机流媒、音乐搜索等各种手机上网娱乐服务, 包括新闻、娱乐、体育、社区、读书等等内容。

一开始只有几个人来晃一下。“网虫”们喜欢分享,尤其是好东西,传播速度是惊人的。这个免费而内容丰富的网站很快就通过口碑相传拥有了成百上千的用户。有一阵他们在网站首页做了一个可以显示同时在线用户的功能,当有一天晚上突然看见显示出来的数字是5位数时,邓裕强跳了起来,以为是看错了。但查了数据库后,发现事实确实如此。紧接着的几个月,注册用户的数目直线上升。

有点儿快乐和骄傲,但掏钱的时候就心虚了。用户一多,服务器就跟不上了。他们曾在四个月内升级了三次服务器。每升级一次服务器,都要掏出一大笔钱。有时送服务器的过来,张向东掏钱都有些哆嗦,像割肉一般心疼。

好在钱很快就来了。或许是投资人对新媒体这片“蓝海”的信心,3G门户网很轻松地得到了足以让同行眼红的风险投资:2004年底,3G门户第一笔风险投资到位;第二笔融资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国内无线互联网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风险投资商表示,过去的一年中,投资团队看了近500份商业计划书,和100个公司的创始人面谈,但唯一全体通过并真正投资的项目就只有3G门户网。

主管社交的张向东负责初步谈判,关键时刻则是专攻技术的邓裕强出马,足见其重视。但邓裕强对媒体谈及融资问题永远是低调的姿态:他要将对营利的自信充分地表达出来,并感染他的用户,“新浪也不收费,照样能赚钱。新浪怎么赚钱,我们就怎么赚钱。”

3G门户网诞生的第三年,邓裕强与史玉柱、梁朝伟同入由南方报业举办的“2007十大影响力精英”之列。主办方对他的定义是:中国无线互联网的第一人。

 

校园,再见理想

 

和另一位IT名人、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一样,邓裕强和他的团队很喜欢到高校与学生座谈“布道”。2007年11月,邓裕强的“再见理想——对话无线创业英雄”高校创业分享会在北京、广州多家高校举行。创业分享会的主题是“再见理想”。在张向东眼中,邓裕强正是一个少数从少年时代就心怀梦想要改变世界,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坚持实现的人。邓裕强如此告诉青年们:尽管年轻时代的理想只是空想,但仍然应该心怀梦想,并竭尽所能去靠近;对世界有期待的同时,对自己有要求,对事情有坚持。

在这个“成功”已演进为“成功学”的时代,此类座谈受到商界和大学生的分外欢迎——通过包装并展示因为时间、机遇造成的本质上无法复制的成功传奇,大学生得到了成功激励,而座谈主办方得到了培养潜在用户的绝好机会。

邓裕强并不掩饰讲座的商业推广目的,无线互联网尚是新新媒体,未来的白领无疑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庞大用户群。但承认商业目的的同时,邓裕强不动声色地反击:“大学生是高知群体,科技与他们的关系最密切。搞IT科技的给大学生做讲座,肯定要比卖牛奶的做讲座对大学生更有实际的帮助吧?”

分享会的重要一站是北大,对3G的两位创始人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衣锦还校的商人邓裕强,显然还是流露出了感性的神采。

这个讲话从来不屑于超过10分钟的CEO,面对仿佛是十年前的自己一样的青葱少年,上台发表了鼓动人心的演说:“事实上机会总出现在每个人身边,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但一定要有所准备,做好每一件事情,掌握经验,知道如何利用机会,而且要有强烈的创业欲望,也要对自身能力和创业环境进行分析,当对这些有足够把握之后,风险问题就是其次的了。”

在“成功布道”之后,邓裕强私下却这样定义自己的成功:“我打算36岁放手公司的运营,然后环游世界,不用为生活和工作操心。成功不是登上财富榜,而是让我的人生更自由。”

 

出处:中青亮点 作者:陈亦佳  日期:2008-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