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查:未就业大学生中近半是宁愿“飘”在城市

(2008-01-05 04:23:58)
标签:

未就业

大学生

城市

职场/励志

校园

教育

财经

分类: 就业指导与考研规划
 3日上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举办2008年《社会蓝皮书》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会上,该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透露:“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李培林表示,中国现在整个高校的毛入学率在经过连年大幅度扩招后,仍然只有20%,这一比例比起周边的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不能停止高校发展的步伐,因为这种停止会造成大量的教育资金向海外流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是继我们逐步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李培林说。

 

  为什么会出现百万大学生未就业?这提醒了我们什么?应该如何解决?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研究青年就业问题的专家。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两大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一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总体发展缓慢,培养出的大学生与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失衡。二是社会以及一些大学生自身观念还没有扭转。

 

  劳动就业问题研究专家张丽宾指出,现在教育渠道已经多元化了,大学生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00万未就业大学生里有很多是在民办院校读书或者接受成人学历教育的学员。在她看来,其实中国的大学生真正找不到工作的很少,“就我调查的情况看,正规院校毕业后不能找到任何工作的都是极个别现象,主要存在是否满意即将从事的工作的问题。”她认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都存在偏差。“受过高等学历教育并不等同于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中国青年研究》主编刘俊彦认为,大学生中还存在着“有业不就”的问题。据2006年他们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未就业大学生中有将近一半是宁愿在城市中“飘”着,也不愿意去基层和中小城市就业。“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资源分配并不平衡,大学生对去基层工作有很大的心理顾虑,这造成了很多学生有业不就,宁可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寻找机会。”

 

  专家普遍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刘俊彦表示,一方面,学校要不断根据市场要求对知识进行更新换代,培养学生良性就业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调整用人结构,多给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也需要整个国家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在发展中进行结构调整,不断创造机会,缩小地区差距。”

 

  张丽宾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就业,“总体来看,社会不是没有就业机会,而是缺乏合适的人。要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真正需要的,把自己培养成合适的员工。”她同时表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也要跟上,采取多渠道帮助大学生就业。(车辉)

 

2008年01月04日  来源:工人日报

 

社会蓝皮书:仍有140万应届大学毕生未找到工作

 

记者在3日举行的社科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就业市场面临两大压力:一方面,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高级就业市场紧张局面不断加剧。

  今天在北京发布的社科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继续下降是我国就业市场面临的一大压力。蓝皮书披露,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实现GDP增长11.5%,实现新增就业920万人,这意味着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仅能够实现大约80万人的新增就业,这比2006年同期减少了近10万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也表示,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的紧张主要表现在以大学以上学历者为主的高级就业市场、高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紧张,这个局面应引起高度重视。蓝皮书披露,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截至去年10月底尚有14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目前,中国高校的毛入学率仍然只有20%多,比起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周边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不能停止高校发展的步伐,因为这种停止会造成大量的教育资金向海外流失。”李培林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是我们继逐步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滕兴才)

 

2008年01月04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