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生教育用人单位招聘求职职场/励志校园 |
分类: 就业指导与考研规划 |
大学生抱怨找工作难,而企业抱怨招人难!其实双方都有道理,确实如此现在大学生比扩招前多很多,每年的就业率都有所降低,今年更加严重,据我了解很多普通本科高校去年的就业率不到50%,很多高校所谓的就业率100%,90%应该都有很大水分。很多学校为了欺骗上面的检查,要求学生必须找到用人单位才给毕业证,很多学生没办法只好作假,请用人单位盖个章,给企业一点手续费。但实质并没有到岗就业。这种行为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而企业也很头疼!几乎招不到满意的人才,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招人上就花掉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所以对应届大学生失望,我想大部分是感觉刚毕业的大学生跳槽频率太高。没有工作经验,还要公司再培训才能用,很多中小公司都希望招现成的人才,马上就可以使用。而很多大学生不具备这样的素质。这就是双方矛盾的焦点,从宏观上看,我认为双方都没有错,企业需要生存,肯定要考虑成本,不可能花很多精力和成本去培养一个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变。都希望招现成的可使用人才,这样不仅节省了成本还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而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甚至很多学生根本没一点经验,也不可能一下子达到企业的需要。那么问题的根基在哪儿呢?
既然双方都没有错,那错在那方呢?仔细而客观地分析一下答案就出现了,其实就是教育问题,那么由谁来担负对大学生的主要教育呢?当然是高校!既然学生交了学费到学校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学校就应该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那为什么毕业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那就应该反省一下是否是教育方式和内容出现偏差。学生已经对自己进行了必要的投资,我认为他们应该享受自己的权益,企业不是教育单位,没有义务承担教育成本。除非是公司为了提高人才成本,可那也是为了更大程度上为企业创造财富。属于再教育阶段。学校完全有义务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想想看如果一个本科生向学校交纳四万元的教育经费却什么也没学到,甚至找不到工作,这样的投资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就只是为了得到学校颁发的学位证吗?那也太离谱了!所以这样的教育就导致学生变成普通劳动者,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一样领同样的工资,甚至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反而还不如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这能让大学生心平吗?少不了抱怨!其实最难过的应该就算大学生了,到最后买单最多的也是大学生,不仅在大学期间交纳了高额的学费,毕业后还要继续对自己进行教育投资,只有获得相关技能操作证书后才能上岗,上岗后还要将仅有的一点收入投资在自己的再教育上,继续学习提高,否则又会下岗失业!
所以我很理解大学生!企业我也理解,企业如果花太多时间和资金去培养大学生,那多半这个企业也快破产了,企业破产了,就业岗位当然就更少了,大学生又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这不就成了恶性循环吗?
所以关键还是要重视在大学期间的教育水平和质量,这样既为学生节省了教育成本,也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成本,还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和美誉度,最主要是为大家节省了时间。中国并不缺高等教育,中国的高等院校并不少,包括民办院校,中国的学生多呀!所以大家都看准了这个市场,但我认为低水平的教育简直就是浪费资源,祸害青年。与其盲目追求高校的大规模合并,漂亮的建筑群,潮水般的大学生,不如练练自己的内功,想想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企业欢迎,比如提高教育质量,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多与企业交流和合作培养大学生,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团队,要将学生教育成准职业人,首先要改变学校老师和领导的教育思维,有些学校每年花大量资金去邀请企业到学校招聘大学生,还给企业提供高档的住所,高档次的饭局,甚至少不了礼金礼品,这样又如何呢?如果学生不合格企业在试用期依然可以将其辞退,其实也害了学生,正所谓治标不治本。如果那样还不如将钱花在师资建设和培养方面,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好的讲座和培训机会。虽然学校的就业率可能因此提高,但美誉度不一定提高,我想今后的学校要想长远发展,还是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就像我在各个学校参加双选会,感觉不同学校学生给我的感觉不一样,文科院校的学生很活泼,很有思想,但操作能力不够,理科学校的学生普遍表达能力差,沟通困难,连面试关都很难过!有些学校学生给人感觉很浮躁,有些学校学生给人感觉很塌实,所以有些企业也比较喜欢固定去自己喜欢的学校招聘。我想校园品牌文化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难道学校就真的错了吗?首先我认为学校应该承担绝大部分责任。这是不能推卸的。就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这两年开始在高校兴起,因为高校管理者也逐渐明白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很少有领导真正明白职业规划与就业的关系,很多人片面认为职业规划就是就业,这样的认识不仅没有给学生带来什么帮助,反而形成误导,让学生大四才开始重视规划,殊不知已经浪费了宝贵的三年时间,对于研究生,博士生就更迷茫了。就是因为目前高校在教育问题上的漏洞,所以现在社会上便涌现了很多职业培训机构,人才中介,这些机构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高校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但我认为确实浪费了很多资源,增加了学生负担,特别是一部分贫困生,本来读书都成问题,那还有钱去参加课外培训呀!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就更是奢望。本来贫困生就已经缺乏家庭的支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高校教育上,希望拿到大学文凭去谋生,即便拼命学习取的优秀成绩,但因为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很难就业,这对他们来讲简直是雪上加霜!现在我就深有感受,虽然我们常常义务帮助这些贫困学生,但毕竟我们作为社会人士力量很有限,回头望望那些美丽的大学不知是在沉睡还是在麻木,无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请求!真是悲哀!想想那些退学的大学生,我还真佩服他们的勇气,各种大中小人才市场,人才网不断为大家提供就业信息,可也没办法保证所有人就能就业呀!
我们都很清楚即便学校改变教育模式,也不见的每个人都可以顺利就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放弃,改变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首先大学生自己要努力,在学校还没有彻底转变之前,要学会自己寻找突破口。而学校应该快些转变教育观念,令人欣慰的是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还有一些民办高校为了学校更好发展也开始进行大胆尝试,转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针对市场需要进行定位培养。还有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也开始行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培训,可惜这些机构都不太成熟,培训体系也不完善,加上力量有限也不可能达到普及。还有就是我们的企业单位,与其等着高校为我们培养合格的人才,不如大胆到高校去选择有潜力的大学生自己长期关注和培养,或者和大学长期合作,双方受益,既可以宣传企业,又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还可以提高学校就业率。当以上几个方面都做好后,自然就看大学生自己的努力了,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趋势,如果自己不积极主动提高自己,那失业也很正常,但也不要怪社会,怪学校,怪企业,只能怪自己!我想这样改变就业环境应该会有所改变,大学生也不会如此迷茫!所以我真心呼吁高校尽快进入需要的角色,不要再墨守成规了,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发挥社会各方力量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出处:中华英才网作者:伯乐谷职业指导师,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