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职场/励志大学生求职 |
分类: 求职策略(简历与面试等) |
就业难固然有许多原因,一方面因为供大于需,另一方面由于供需结构矛盾。尤其供需结构矛盾犹为引人注目,近年的人才市场上出现的招聘难现象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外国企业抱怨在中国招聘人才难,国内的一些企业、文化单位想招聘合格的翻译、编辑、文秘也同样难。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明某些大学毕业生素质严重下降、专业能力欠缺。这种“过剩”中“匮乏”的矛盾状况说明,大学生的内在构成素质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他们虽然在大学里厮混了四年,临到毕业却不具备大学生应具备的专业学识、技能和人文修养。这样的大学生,即使数量再多,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自然难逃毕业即失业的命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大学生就业根本不难,难得只是平时没有准备,临阵磨枪,这样固然容易失败。其实只要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则可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去年今日我也和众多毕业生一样到处找工作,只不过我提前有所准备,找工作比较顺利,参加了三、四场专场招聘会,参加了一次双选会,投了三份简历,除一两家如石沉大海外,其他都通知我面试,最后都通过了,最后我选择了一家国有大型垄断企业。在此过程中,我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首先要知己知彼,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结合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确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孙子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常与他(她)本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及能力等有密切关系。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能力等自身情况,结合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是找到好工作的第一步。一般来说理智型性格喜欢周密思考,善于权衡利弊得失,故适合于选择管理性、研究性和教育性的职业;情绪型性格通常表现为情感反应比较强烈和丰富,行为方式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故适宜于艺术性、服务性的职业;意志型性格通常表现为行为目标明确,行为方式积极主动,坚决果断,故多适应于经营性或决策性的职业;性情暴烈缺乏耐心不适合当教师;生性沉稳、反应迟缓者不适合当记者;同时还要参照个人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自己的能力在哪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之后,再结合社会需要,再做出选择。这样不仅更好有助于择业的成功,更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取得较大的成就。
其次找工作时的一些误区:
一、片面求“稳”,目光仅盯住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不愿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有人就认为,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一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正规部门是稳定的象征,不仅工作稳定,工资高,工作环境好,而且能保留干部身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十分稳定,不会下岗。因此,“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众多人倾向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报考公务员等,结果失望而归。
二、一味求“大”,将眼光放在大城市、省会城市、东部发达地区,而不愿去中小城市、县城、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将工作定位在大型企业,过分追求”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领袖企业,而不愿意去中小企业。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里辛辛苦苦学了几年,只有到那些大城市、大企业去干,能更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会更有前途,“留恋大城市,向往大企业”的思想过于严重,眼界高,定位高。那些大城市、大企业提供的条件和待遇固然令人羡慕,但毕竟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而一般的小城市、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对大学毕业生往往“大材小用”。千军万马偏要去挤独木桥,最终造成大企业招聘人才拥塞,而小企业乏人问津的不平衡情况。其结果是大部分人都落下马来,梦想破灭,计划落空。
三、被动等待,缺乏主动出击的勇气。
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总是习惯等待:等待家长的介绍、等待用人单位的青睐、等待学校推荐,很少主动投简历、参加专场招聘会和双选会,更缺乏向自己向往的单位毛遂自荐、上门推销的勇气和行动。
四、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其本质是素质教育。部分毕业生片面地理解专业的涵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甚至工种教育,因而极端强调“工种对口”,有些人认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寒窗数年等于白辛苦,导致对大量工作机会的冷然相对、漠不关心与失之交臂。其实,大学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只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内容,加之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国民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如果还像过去那样过多地强调“专业对口”,不只会限制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将制约新的社会服务领域的开拓。因此大学生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过分注重待遇,而忽略发展空间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只顾眼前利益,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实惠,忽视个人的发展。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有些毕业生首先问及的是单位的效益如何,待遇怎样,住房能否落实,奖金是否高,而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不加考虑,对用人单位的培训条件,继续教育计划极少问津。有的同学认为“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做什么工作无所谓,只要能挣大钱”,在择业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趋势,让用人单位反感,使得一些学生虽各方面条件不错,却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再次要精耕细作,多管齐下。
一、网上投简历,多一种选择,多一些机会。不少知名企业都通过中华英才网、广西人才网等网站招聘合适的人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求职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提高成功率一应依据自身专业和兴趣,选定一两个就业目标;应尽可能详细地填写简历,包括实习经验、个人特长和爱好,甚至最喜欢的课程,以方便用人单位甄别;用人单位通常只关注最近收到的简历,求职者要经常刷新网上简历,投简历要选发布时间在1个月之内的岗位;投简历的数量要控制,以免多个面试通知到来时难以应付,失之交臂。
二、毛遂自荐,敢为天下先。一般人都羞于主动出击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因此如主动对自己心仪的单位推荐自己更能吸引其注意力,同时能更深层次地沟通,更能提供成功率。
三、勤工俭学、兼职、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给单位留下良好和深刻的印象。一般来说,当单位招一些兼职或实习人员时,一般都是编制有空缺,如能留下良好印象,下次招聘人才时便可“近水楼台先得月”。
四、运用亲友、熟人等关系。大学生个人在四年学习期间,肯定会结识一些对自己比较了解的人,包括兄弟院校的、自己的学哥学姐,这些人有的已经找到工作,他们手中会有一些内部的招聘信息,让他们做内部推荐,并且可以通过他们对招聘企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彼知己”、“有的放矢”,机会更大。还有,通过靠父母、亲戚来帮助自己找工作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只不过最好能提前准备,不要火烧眉毛时临时抱佛脚。
五、通过老师推荐。一般来讲,学校老师都有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是多年来校企合作形成的,很多企业出于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会请他们直接推荐人选。
再次提前准备未雨绸缪。
一、提倡“拿来主义”。
提倡“拿来主义”,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认真研究前一两年毕业的学哥学姐们的找工作的方法,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不要学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学习一些正面的,不要学负面的。
二、做好一份简历。
一般来说,简历要简洁、精练、重点突出,也要有一定特色,重点介绍特长、奖励、担任职务、社会活动等方面内容,强调个人实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做好面试和笔试准备。
面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个人形象、穿着、气质、谈吐等方面都应注意,同时更要提前准备,有备无患。平时要思考如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做到脱口而出,游刃有余。1、自我介绍,这个几乎是必问的问题,最好能准备一分钟与三分钟两种回答,要突出重点,尽量运用数据、事实和案例,强调自己的个性、能力和才华,尤其是与众不同之处;2、你的工作经验,你有什么工作经验,你做过什么,这个几乎也是必问的,你在你的团队中担当什么角色;3、你今后三到五年的计划是什么;4、你期望的薪酬待遇。这几个问题几乎每家公司都要问。具体的怎么回答,大家自己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回答,有兴趣可以上网查一下。到了第二轮第三轮面试的时候就不会这么麻烦了,就要看应试者自己的表现了,这个时候走到这个阶段的应该来说应试者已经很少了,成功的希望已经很大了,自己就要好好把握了。
相对面试,笔试相对轻松、容易和固定,基本都是考些智商测试题,认真参考和研究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便基本可以搞定。
最后祝大家旗开得胜,大展宏图,找到理想的工作!
来源:雨元声 欧利辉 时间:200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