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继续考研还是就业
文/陆学彬(本论坛专家
中华英才网副总裁)
口述者:华子 目前职业状况:就业
我是06届毕业生,生物专业。毕业时准备继续考研,因为这种专业本科出来没有多少发展前途,搞研发的话水平根本不够,做销售之类的又会觉得很辛苦。但天不随人愿,当年我没有考上。总结失败的原因应该是自信不够,临考前太紧张了所致,所以在家人的支持下,我开始了大五的生活,继续备战考研。
复习的时候我也总结了以前的弱点,算是胸有成竹吧。但意外还是发生了,我专业成绩都过线了,最弱的英语成绩也比去年提高了几分,但我报考院校的英语分数线也提高了,而且只有我们这个专业英语分数上调的最多。再一次遭遇落榜的我,一下子就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了。我家里经济比较富裕,父母也不需要我出去工作养家糊口,他们一心一意就想我好好考研。因为我父亲的事业就是吃了文凭低的亏,所以他们的观念是乘现在年轻没有什么拖累,尽可能地拿到高学位。我本来也是这么想的,但两次的挫折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看看大学同学虽然生活都不宽裕,但至少是自食其力,我就觉得自己很差劲。
所以5月份的时候我背起行囊来到了上海,找了一份医疗器械销售公司的工作,想给自己一个缓冲。如果一直呆在家里看书,肯定没有效果。这么长时间都是以看书为中心,每天7点起床、12点睡觉的机械重复,让我整个人都失去了活力。而工作的新鲜感让我重新找回了自我。通过一段时间的钻研之后,我对销售的器械有了基本的了解,而且我踏实的工作态度也得到了同事的肯定,一些老员工开始找我作为他们的售后服务,老板对我的态度也非常好。
转眼就要7月份了。工作虽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我不知道这份工作对于我未来的职业生涯,究竟意味着什么,现在也不确定这个行业就是我以后一直想做的行业。我究竟是应该这样工作下去,还是回去继续考研?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
1、
家人希望华子继续考研,而华子原本也是这样打算,只是2次挫折让他产生了怀疑。按照他现在的情况,究竟应该去考研还是这样工作?为什么?
陆学彬:
“条条道路通罗马”,人生的路,不是一个必然的唯一的路径选择,每每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变得困难起来了,这个时候,唯一能够帮助华子做最后的选择的是,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我希望变成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该是什么?而这个方向本身,没有仙人能够指路给你:如果说你希望有仙人指路,那你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就是希望这条路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还是一条充满乐趣的羊肠小道?也许,我们每个人对成功都有自己的理解,一般的理解认为,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能够名利双收。
从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而言,华子不论是读研还是继续工作,他应该最终都能够收获自己的人生和幸福的。(——人生最终的追求,不就是他自己认可的幸福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成功的跨越了两次落榜带给他的挫折。所以,他具有一定的坚韧性。而作为一个殷实的家庭,华子不甘成为傍老族,所以,他具有进取精神。而且,他自己能够独自闯上海,具有一定的自信心和冒险精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用他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同事和公司的认可:这表明,他不仅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些素质和技能,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他将来不管从事研究和工作,都能收获自己的幸福的关键。
人生需要挫折,研究生考试,或许正如华子案例中谈到的,“这么长时间都是以看书为中心,每天7点起床、12点睡觉的机械重复,让我整个人都失去了活力。”学习有学习本身的规律,其中一条规律就是让自己充满活力,如果,半年的工作,让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能量积聚到了,可以重新拾起自己的梦的时候,我认为,未尝不可以去尝试和追梦去:人生,没有比充满希望本身更美好的事情了。两年的挫折对于读研和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本身也是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的,真正的研究工作和实验,是充满变数和失败的,能够跨越落榜的障碍,并成功找到调整自己路径的人,也一定能够在将来的挫折中找到光明之路的。
对于继续工作,我想准备读研的这两年的专业,也不是真的是浪费了:我们很多人,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得过且过,专业能力在四年的飘摇之中,也零落得差不多了。至少,这两年的努力,华子的英语成绩提升了,如果他选择工作,而不读研,他可以在上海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英语技能,下一步,他可以尝试进入外企工作。这也是一条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的路径。甚至于,如果华子对自己的专业情又独钟,希望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他可以选择一个能够从事研究性质的单位,从基层干起,这也可以圆自己读研从事研究的梦想。
对于华子而言,如果认为自己不舍得离开现有的单位,也不妨和公司说清楚,自己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读研,但在临近考研的前两个月,作为冲刺,向公司请假。我相信只要沟通好,公司还会给予你这个机会的。如果实在不行,大不了再去找找工作,年轻就是财富,就是资本。有什么不敢尝试的呢?
对于一般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学生而言,我会提倡尽可能的先安排好自己的生计: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提高。但对于华子而言,因为他家庭能够保证他的教育投资,他的选择应该不受经济和家庭义务的约束。在选择自由的情况下,我认为,追梦,是最好的选择。——不管是读研还是工作,听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声音。
2、
学生应该怎样判断自己适合拿到高学位之后再工作,还是本科毕业就工作?这和所学的专业、性格等是否有关?
陆学彬:
在中国,学位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我个人认为,这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两个东西是平等的,第一是知识,第二是财富:只要你肯付出,只要你专注,你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没有天生的高学位的人才: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够。
专业方面有没有差异?我认为有,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国外更多的是一种面向应用的技能教育,我们的MBA教育也慢慢有了这种色彩。既然是应用型的教育,有的人选择了学校,有的人走向社会后,也能在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中,学到更多。所以说,从学位教育本身追求的功用差异看,如果你想通过学位教育,获得一些工作的门槛,譬如进xx研究所——一些职位的招聘要求,确实存在差异。那你就必须要通过拿学位,走相应的职业路径。
当然,我们很多的时候,是处在一个学历学位歧视的就业环境中:很多单位动辄本科、硕士要求,这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力,但社会越来越现实,一个存在学历学位歧视的组织,超越职位的要求和实际的需要,搞人才高消费,它自己会受管理规律本身的制约和制裁的——试想,当一个硕士只是被招聘来做前台接待的话,这个公司的人力成本会多高?薪水高单工作单调,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员工的保持率有多高呢?因此,不管从竞争也好,还是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也好,对于存在学历歧视的组织,去不了也没有关系。市场总会让这样的公司网开一面,对优秀的人才,特殊处理的:因此,虽然你没有到硕士学位,只有本科学历,但你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前台,所以,那个硕士离职的空缺,自然而然,在你的努力下,就成了自己的工作了。
所以说,不在乎学位的高低,对于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环境,关键是培养自己的终生就业能力。是否有必要攻读更高的学位,要与自己的理想、抱负衔接起来。更重要的是要与现实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被人才市场上的一些表面现象迷惑了。
与现实的结合,需要考虑自己的动机、追求、人格倾向——譬如一个在霍兰德职业测评中属于事务性工作的人,却在世俗的观念下,去考研读博的,去打算从事研究工作的,就是和自己过意不去的。所以说,做最好的自己,是要建立在理性的认识自己的前提基础上。
与现实结合,尤其要看到自己的约束层面,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也应当22岁左右了。应该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反哺自己的父母: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会因为工作,而放弃成长的。在我接触的人当中,孝顺的人,他的心胸更开豁,他的人际关系更和谐,他的发展机会更多。
对于困难家庭的学生而言,爸妈能够让你走到这个高度已经很不容易了,需要你把这个接力棒接过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让自己的双肩给这个家庭更多的依靠,而不是没完没了的索取。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注定了他的人生就是不平凡的。
3、
如果学生选择了继续考研,这段时间他该怎么样去调整心态?如果是想工作,又该如何调整?
陆学彬:
对于华子而言,如前面所说的,我相信他自己的心理能量,能够处理好这个问题。
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选择考研,要注意几种避免几种倾向:
倾向一:逃避就业,如果是逃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的话,会得不偿失的。即便你考上了,你最终也面临一个就业的选择,这个问题,在你的人生中,无法回避。而如果考不上,你有可能错过了找工作的黄金季节,错过了很多本来有的机会。
倾向二:攀比心态,如果考研是为了争一口气,不管你出自妒忌还是出自自命不凡。你在社会上总要经历某些方面,没有别人优秀的时候,因此,欣赏别人的优点,明确自己的优势,坦然选择自己的道路,走出一条坚实的人生路。
倾向三:赌徒意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在考上与否上,要知道,考研只是自己的一次人生经历而言,在机会面前,你有可能与机遇失之交臂,也有可能有更会考验游戏的人,抢了你的风头,因此,心态放平和一点,即便考研失利了,也不要放弃希望,调整一下心态后,来年再战,或者暂时找个机会就业。
选择工作,想提醒的是:
1、
不要放弃梦想和追求:即便你家庭条件差,让你不得不放弃考研,你也要在做好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学习,看书、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琢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在尽快的时间内,优秀起来。
2、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因为放弃了考研,就认为将来没有机会了。有可能,你会成为单位外派学习的人员,因为你表现突出,也因为你外文流利;失去的,你弥补不了,未来的,你希望得到,只有现在,你抓在手中:如果你把手中的东西,转变了自己的财富,你就不断的成长了。
3、
踏踏实实的工作:不要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好好的从一个学徒开始干起,用手干活,也用心干活;做好工作的时候,也要处理好人际关系。
文/陆学彬(本论坛专家
中华英才网副总裁)
出处:陆学彬的博客 2007-06-26
http://blog.chinahr.com/blog/luxuebi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