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士表示,五花八门的人才心理测评亟需规范
上个周末,读者李先生一天之内参加了两场招聘会,被要求做了两次职业心理测评,结果却大相径庭:“我两次应聘的都是办公室主任助理,第一场测试说我不安于现状喜欢突破,应该自己创业;换了一个地方,又说我特别适合这份工作。我该信哪个?”
像李先生这样的应聘者或许不在少数——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越来越倚重心理测评,有的甚至赋予心理测评一票否决的“权力”;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职业心理测试正陷入误区,一些用人单位原本想借得一双慧眼,结果却落了个雾里看花。有关人士表示,要规范现行心理测评机制,形成科学的心理测试题库,需要心理学者和用人单位共同努力。
误区一:外国的月亮特别圆
“你有过逃课的经历吗?”——如果你回答“否”,很可能得到一个“为人刻板,缺少创新”的评价;“你受邀去过同事家吗?”——你以为去过一两次不说明什么问题,没想到获得超高评价:“你为人非常有亲和力”。
这样的测评结果实在让人难以信服。哪里出了问题?原来是洋产品到了本地“水土不服”。
心理测评专家、上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永华告诉记者,在目前的职业心理测评市场上,超过八成的产品是从国外“拿来”的;不少测试机构盲目崇洋,将国外的测评产品直接翻译后便引用过来。然而,所谓心理测评,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分析,而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如此“拿来主义”,怎不让人误入歧途?
误区二:过于倚重情景设计
带着一大叠材料去应聘,却被邀请参加一场宴会;穿戴齐整去参加面试,却发现现场一片狼藉……可别掉以轻心,说不定这就是用人单位在对你进行心理测试。记者发现,与一本正经的试题相比,这种情景式测评更受到青睐,用人单位设计的情景也越来越五花八门。
然而,对于这类测评的准确度,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怀疑。市人才行业协会秘书长朱庆阳用“取样偏差”来概括此类心理测评的问题所在,他指出,这样的测评的确比较隐蔽,便于招聘方更仔细地观察应聘者的性格特点;但单次的行为往往带有偶然性,以此来对人做出判断,难免以偏概全,有失科学公正。
记者了解到,为了尽可能准确地评价被测者,心理测评题目必须有一定数量作保证,完成一套完整测试的时间往往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误区三:把测评当考试
不久前,一家单位的人力资源总监来向苏永华咨询:“我们面试了一名财务经理,各方面感觉都很不错,可是他心理测评的成绩不是很理想,集体观念和灵活性得分都很低。我们公司是很强调团队合作的,这样的人我该不该要?”
苏永华告诉记者,把测评当作考试,一味要求应聘者在每一项上都得高分,是目前职业心理测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误区。职业心理测评的目的不是挑选完人,而是筛选出与招聘岗位所需气质相匹配的员工。比如财务经理这个岗位,“不灵活恰恰是应聘者的优点”。
苏永华表示,人才心理测评是一门学科,除了一套好的试题之外,测评官的素质也直接影响测评结果——测评官必须准确理解不同岗位对员工的不同要求。苏永华还提醒说,心理测评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起参考作用,对测评结果切不可盲从。
日期:2007-11-14 作者:邵岭 来源:文汇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