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职场/励志成功怀疑 |
分类: 职业素质能力与心理健康 |
自我怀疑的成功者算是成功了吗?是对成功的界定出了问题?是永无止境的比较令成功的界限永无边境?还是,我们根本就从未拥有过自定义成功的权利?所以,才会“越成功,越怀疑”?
越成功就越不成功?
文/李
“你说,我算成功了吗,我怎么感觉不到呢?”
我被惊着了:“您别逗了,你如果不算成功,那我们都得算赤贫了,你是我们的榜样啊!”
“但我真的觉得自己好像远没有成功。”
“受什么刺激了这是?”
他还真受刺激了,在他那个别墅区里他的车不算好的,周围都是大奔或者跑车什么的,他一进小区,保安就盯着他,以为他不是住户,他为此非常气愤,但又无可奈何。他的孩子也说不愿意他开车来接,觉得丢人。
他对我说:“我和你们比好像是挺成功,但和别墅区里的人比,一点成功的感觉都没有,甚至觉得挺失败的,因为和我年龄差不多的,身家比我多好几倍了。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特别愿意举办聚会,让大家都来参加;或者特别愿意参加各种聚会。而我是既不愿意举办聚会,也不愿意参加,总觉得底气不足,那我怎么是成功呢?”
我听了他的话挺惊讶的,他的下一句话更让我吃惊。他说:“当你成功时你就进入到成功的圈子,在那个圈子里你就又成为不成功的,那么岂不是说,你越成功就越不成功吗?
越成功就越不成功,这是怎样的一个逻辑啊。
如果人生拼到后来是那么一个结果,那还拼个什么劲啊。
我劝他离开那个别墅区,并说他的问题就是在对比中迷失了自己,但他的话又让我无言以对了。他说:“你不知道,人一旦成功,是离不开那个成功的圈子的,那里有我的人脉,我必须总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意味着我有更大的利润可以赚;我也想搬到一个让我觉得成功的地方,和邻居对比之下觉得自己干得不错,但是那样的话客户如果一问我住的地方,他一听就会怀疑我的实力了。”
“那就把压力当动力吧,对你也是促进。”
他说:“我也想把他们当作动力,但是,要知道,一个人一旦到了一个高点,再往上走,多走一步都很难,都需要更大的机遇和关系,而我的体力与精力已经不如从前了,再那样就太累了。其实,我真的想享受一下生活啊,但是我无法面对心中那个声音:你,还没有成功;也无法面对那个保安目光中的潜台词:你,还没有成功。天哪,那我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成功啊。我现在都有点怕‘成功’这个词了。自己一直为之拼命努力的东西竟然让我恐惧,我这是怎么了?”
那天晚上,我的心里乱极了,因为他一直是我奋斗的榜样,但是如果某一天我成了现在的他,我又该怎么办呢?
一个成功人士的双重烦恼
文/英
他是我的一个采访对象,当然,采访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功。
年轻,帅气,有才华,偶然的“涂鸦之作”在网上流传后被出版商看中,就这样,从一个小小的草根,迅速成为“畅销书作家”,博客点击率过百万,书的销量也很可观,频频出镜,四处“讲座”……总之,没人会否认:他成功了。
但是,随着交谈的逐渐深入,我发现了他的不快乐:他不认为自己成功了。
起初,他还是颇为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与便利的。但是,很快,新鲜感过后,他开始了自我怀疑。他的自我怀疑源自两方面:一、他的成功从未取悦他的父亲;二、一看到他的“前辈”的“豪华成绩”,他就气馁。
从小,他的父亲是把他当作“从政者”来培养的(说政客太难听了),上学时他一直是班干部,到大学里也是学生会主席,但是毕业后他忽然很厌倦父亲为他设定好的道路,半路出逃——跑国外学了两年艺术,结果回来后成了闲散人员,一度也曾书剑飘零。后来闲来无事,结合小时候的古文功底与天分,开始在网上搞文学创作,没想到无心插柳竟然树阴一片……可是,他的父亲不认为这是正途,父亲当然也不认为他的文字是有价值的,那些被“80后”追捧的文字,被父亲毫不客气地称为“比垃圾好那么一点儿”,他因此极端受挫,人前风光无限,一见到父亲就立马泄气。
“我是个孝子,知道吗?我是真心想让父亲高兴,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父亲却说不行,我就觉得自己的成功没有价值。”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圈都红了。
更惨的是,他总是“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名气根本不能与另外两名“80后”年轻大腕同日而语。他去做书的签售会,效果很好,结束后他一边甩着已经累得麻木了的手腕,一边问工作人员:“上一次××签了多少?”当人家告诉他一个数字的时候,他的兴奋顷刻间荡然无存;他的博客点击率已经很高了,但是他发现与高居榜首的××无法匹敌时,一下子又受挫了……
就这样,来自父亲的否定,与来自“更成功者”的比较,令他早已找不到成功的感觉,他在自我怀疑中不断否认自己,甚至对自己的文字都开始产生怀疑……
“这很可怕啊,如果我对成功的怀疑直接导致我怀疑自己的创作,那……后果多么严重啊!”他看上去,真的有点害怕了。
“该怎么办?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一脸茫然。
而我呢,除了善良地向他保证“我真的很爱看你的书”、“你的文字真的很棒”、“你和××们没有可比性”等,其实也是一筹莫展。
不过我也是有很大收获的:那就是我发现我这个非成功平庸人士,其实也蛮“成功”的,因为我没这样的烦恼啊——这一发现令我很幸福。
郑渊洁:自我怀疑的人不能算成功
采
访/杨
记者:您对“成功”怎么定义?
郑渊洁:成功的标准就是把父母的名字给改了,从你成功的那一刻起,你的父母就没有自己的名字了,而是改为“郑渊洁的爸爸”,“郑渊洁的妈妈”。以此类推。
记者:您觉得总是怀疑自己的人算是成功吗?
郑渊洁:怀疑自己的人不算真正的成功。真正成功的人,由于成功已经构建了强大的自信。
记者:您在普通人眼里算是个成功的人了,对此,您感觉怎么样?
郑渊洁:感觉还可以,毕竟我只上过四年小学,现在作品售出了1亿册。如果我读过大学,这点儿成就就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了。
记者:您有没有对自己产生过怀疑?
郑渊洁:写作初期,投稿尚未发表,被退回上百篇时,怀疑过自己是否能靠写作吃饭。
记者:成功之后出现过这种怀疑感吗?
郑渊洁:……没有。
成功者的自我怀疑何以更深重?
——访心理学家曲伟杰
采 访/本刊记者 亓
记者:就您的咨询来看,成功人士的自我怀疑一般来源于哪些方面?
曲伟杰:成功人士的自我怀疑一般都来源于“自我”啊,哈哈。多种压力都会导致所谓成功人士自我怀疑,但是离开了自我的配合则任何压力都不会转换为自我怀疑。
虽说自我怀疑的压力来自各方,但是自我怀疑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论自己看起来多么成功,但是自身并未形成一个稳定而又现实的成功标准。正因为标准的不稳定,所以才东风来了认东风,西风来了认西风,唯一做不到的是“任尔东西南北风”。
记者:和普通人相比,反而是他们的自我怀疑更深重,因为他们的自我更“固执”,那是不是说,往往“越成功,越怀疑?”
曲伟杰:成功人士的自我怀疑之所以比普通人更深重,根本原因是他们把自己当成了“非普通人”。想象中的非普通人与现实中的真普通人的距离便是自我怀疑永不枯竭的源泉。
记者:请明示?
曲伟杰:普通人士的“富有”在于他们容易产生成功体验,因为所谓普通人士就是他们参照普通的生活后,很容易看到自己“多得到了的那一点”是什么。
成功人士的“贫穷”在于他们容易产生失败体验,比如:他们参照更成功的生活后,很容易看到自己还“没得到的那一点”是什么。
其实普通人士和成功人士往往都忽略了一点,大家都是相差不多的人。
普通人跪下来的时候,那个成功人就成了人上人。
成功人飘起来的时候,那些普通人就成了他的脚下人。
一个人把自己看成不普通时,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想象中的非普通人。一旦意识到其实自己很普通,他就从想象的高度上“扑通”一下掉下来。在这个意义上说,连他们的挫败感都是想象中的,因为他们已有的获得往往是无数普通人终其一生都达不到的。
当一个普通人把自己想象成不普通时,他就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永恒怪圈:我怎么会活得如此普通?
记者:就是说其实那些自我怀疑的成功者,不是没弄明白成功的标准,而是没弄明白自己是谁?
曲伟杰:其实没人一出生就明白什么是成功的标准。但是人往往还没出生就有人给他制定了一个成功的标准。如果碰巧这个标准符合他的天性(比如朗朗),这个人简直就走运之至。他的一生都可能是成功的一生,因为他天生就是那么个人。如果碰巧这个标准违背他的天性,这个人简直就倒霉无比。他的一生都可能是失败的一生,尽管全世界的人都一口咬定他是成功人士。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其给定一个人成功的标准,真不如给他一个界定成功标准的权利。我的咨询中有一个男孩儿,立志要当中国神厨,亲友却认定孩子疯了。其实真疯了的是忽略当事人内心渴望的人。
如果一个人为了一个成功的标准去生活,很可能达到标准时,他已经老了,生命成了漫长的苦役;也很可能没等达到标准他就死了,生命成了无彩的流星。
如果一个人把生命本身就视若辉煌的成功,他呼吸、他宴饮、他阅读、他劳顿、他得意、他失意都不过是成功生命的不同侧面的展现。
以我之见,只要在意生命,人生咋活咋成功。
出处:中国青年
2007年21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