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能找到自己梦想的生活吗?

(2007-09-30 06:12:08)
标签:

职场/励志

自己

梦想

职业

选择

分类: 专业选择与音频视频
 

编辑:

您好!

去年,我从北京一所数一数二的大学毕业后去了南方一家都市报社工作。当初我是踌躇满志,现在却是灰头土脸。我完全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一年来,我无法融入这个工作单位,无法融入这个城市。所谓都市报,每天就是报道那些发生在城市角落里的琐碎小事,这跟我想象中的记者工作完全不一样。这些琐碎的小新闻真的很消磨人,我每天都无精打采。而作为曾经看起来那么优秀的一名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同事们都认为我应该做得比别人好,否则就很说不过去。明明知道那种来自别人期望的压力而又无力改变,这使我深感痛苦;但确实无能为力,所以慢慢也就麻木了。我本来是个爱美的女生,但现在连自己的形象都不在乎了。一年后,我胖到了令我妈妈吃惊的地步。

经过这一年我发现自己不喜欢做媒体,我想做公共关系。我想回北京了。

可当我6月回到北京,我发现北京也已经不属于我了!曾经那么多的朋友,一年来因为我心情抑郁,疏于联系,大家似乎也已经忘记我了。我曾以为在北京工作并不难找,毕竟,我在北京读过四年大学,有生活基础,但情况并非如此:我不是应届毕业生,没什么工作成绩,年纪又比别人长一岁。我跟父母说要到北京发展。父母只说你要自己想清楚,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要又是虚度光阴。

虽然困难是明摆着的,但好强的我还是会偶尔鼓起信心。前两天,我见到一位同学,他彻底打击了我的信心。他去年毕业后去了新华社,当时我们都觉得他找的工作不错,一定会大展宏图。但他说他已经在半年前辞职,去了郊县一个质量检验中心工作。他语气强烈地告诉我说,北京不适合生存。他进了光鲜的新华社却发现光鲜是别人的,而他自己呢,每个月虽然有几千块钱的工资,却实在不禁花,租个体面点的公寓后就什么都没了,要多省点钱就会住得不成样子,生活质量是倒退而不是进步了。而现在去了郊县的质检中心工作,单位不大福利却好,虽然明面上工资3000不到,但是分房子,还经常发东西,连手机都是单位发的,相比之下,基本支出小多了。他说:“北京生活成本巨高,还空气污染严重,人生苦短,你来这里折腾个啥啊?”

说实话,他的转变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我在南方很郁闷时就很想回北京,那时候我想回到北京就好了,尽管刚开始会吃苦,但是不管怎样我会努力,直到成功。而且我相信我能吃苦,我会成功。但是现在我怀疑了。我是不是太天真了?我有什么了不起?在一个小小的都市报都不能做出成绩,让人耻笑,我还有资格提梦想吗?我固然愿意吃苦,但是要吃多久的苦?而这所谓的梦想是否真的值得我追求?我确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吗?我最恐慌的是青春一年一年地溜走,如果我到北京之后又经历一无所获的一年,我该怎么办?想到青春无情地流逝我都快疯了。我动摇了!我还要回北京吗?或许本来的单位并没有那么不堪,毕竟别人眼里还是不错的,轻易放弃它后如果找不到好的工作,那多可惜啊。

我该怎么办?全乱了。我向朋友们讨主意,像祥林嫂一样四处诉说我的困境。关于来北京,他们说什么的都有,有人建议我考研,甚至有人建议我干脆找个老公,压力自然减轻了。说来说去,我还是彷徨。我有能力在北京找到工作,并寻找到适合自己梦想的生活吗?希望您能够给我一些建议。

小风

 

看清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文-任敏(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这封信显示了当代大学毕业生在初入社会时面临的典型困惑:职业路与人生路怎么选择?这两个问题紧密相连。

当代大学生在毕业时尽管生理上已经成人了,但是由于一直生活在校园里,与社会缺乏实质接触,社会经验不足,对未来职业及人生规划等问题所思不深。作出正确的选择要以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两相结合为前提条件。“我”总是处于具体社会中的“我”,社会认知会影响到自我认知。大学生对社会认知不深就会妨害其自我认知,比如在能力认知上,当代大学生往往难有客观的认知,要么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什么都可以做,要么觉得自己什么经验也没,似乎干什么都不行。还有一种就是,之前觉得自己很能干,可当开始进入社会工作,面临从想象到现实的巨大落差,无法调整,他们又反过来否定自己,或者抱怨环境。这都是毕业生需要成长的表现。当他们逐渐认识清楚自己的需求、所长所短,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对当前社会有了基本的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怎样的选择空间,而依据自己的特点与条件我们能在其中有几种选择,较好的选择是什么;然后作出选择,并坚定地去积累、发展,这才成为真正的社会意义上的成年人。

信中小风同学的经历就展现了一个大学生在毕业一年内对职业路、人生路的认知不断澄清,并进行职业再选择的一个过程。年轻人为了成就进入一个大单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认识到对自己而言“生活质量”很重要,然后“实际”地重新选择了职业,由此改变了人生轨迹(在北京城奋斗与在郊县一个稳定的小单位工作,人生轨迹显然会不同)。

小风的问题也出在这里。最初她意气风发地走入大型报业集团,但是发现职业并非她所想象,而正是想象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导致了她的沮丧情绪。职业的不顺利甚至导致生活态度的转变:从一个爱美的女生到不在乎形象,由此我们可见一斑。

小风要走出困境需要做的,一是认清自己的需求,二是认清现实的限制及其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下一步的人生步骤作出理性的选择。

关于自己的需求,她作出判断她不喜欢媒体,想做公共关系。但我并不能确定这就是她理想的选择。原因有二,一是这两个职业在某种程度上颇有共通之处,而且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就是与媒体打交道;二是从信中反映出来小风本身尚不足够成熟。她对过去一年失败的归因主要推到环境上,对形象的放弃是因为那个城市的姑娘不漂亮,自己没有压力,她那点信心因为同学的经历故事就受到“巨大冲击”,如此种种都显示她对未来尚缺乏深入的认识与思考,更无法谈到作出正确的选择。

现实的限制与可能性是针对具体选择而定的,需要小风自己去思考。这里我可以帮助澄清几个问题。

一是关于相信。小风谈到相信自己会成功,相信我能够给她指点。有自信与他信都是好事,但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自信还是他信都不应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判断基础上的。就她的自信而言,在信中除了她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了一年不顺利之外,我再看不到其他的可参照内容了。她相信自己能吃苦,但正如她后来所问的,要吃多久的苦,吃这些苦是否值得等等,这些问题没想清楚她就不能说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缺乏判断的自信与他信是难以产生真实效果的。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提过无条件自信,但那是针对那些极度低估自己、自尊低下的人开的药方,一段时间内的“过正”是为了“矫枉”,而并非是说自信应当盲目。

二是关于青春流逝。小风的恐慌其实不必要。一来,因为时间总是往前的,青春总要流逝,而并不管你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青春成本本质是个时间成本;其次,青春是因为其中的内容丰富而美丽,并非因为它有个青春的名字而美丽;再者,人生是一个过程,或许消费的时代把女人的青春推到了至高的位置,但从本质上来讲,生命的任何一段都弥足珍贵,是否精彩并不取决于我们是否处于青春时期,而取决于我们是否认真地去过。

三是关于下一步的规划。小风大概是已经决定来北京了,但她问到是选择工作、考研还是找男朋友。这个问题可以换作靠自己还是靠他人的问题。我不想讨论婚姻观,但想说计划一旦涉及他人,就会极大地增加其不确定性。为了更好地自我把控,我建议小风在作计划的时候假设没有未知的老公存在最好。即,靠自己能实现的状况就是最基本的状况,如果能够接受,那就勇敢往前走,即使失败也坦然,因为如果连自己都靠不住了,还能靠别人吗?

成长需要时间,一个人成长不足,这只是一个中性的判断并非批评,我们应当有耐心来等待他的成长。小风也可以给自己一些耐心。如果考研,倒不失为给自己时间缓冲的办法。

责任编辑:蒋晔

 

出处:中青亮点 日期:2007-9-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