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生活大学生了解自我性格 |
分类: 自我探索与职业选择 |
张立群是我的一个学生,他的自我认识之路有一定的代表性,自我认识是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高中毕业选择专业时,他并不了解自己,依父母的希望报了会计专业,但不知为什么学习的过程总是不开心,当了解了自己之后发现原因在于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学习会计专业,此时的矛盾在于,我是做我本来的我,还是做现实的我,这个矛盾伴随了他四年,大四毕业时,张立群还在矛盾着:我是做我喜欢的、我梦想、我性格所适合的媒体工作,还是做现实的我学了四年,但很不喜欢的会计工作?当时他咨询时正是他准备考研之时,我们一起权衡利弊,考虑到家里可以支持,自己比同级的人小两岁,有试尝的资本,所以制定了三种方案,一是为自己的梦想拚一把,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经过三年系统的训练,再进入媒体工作,二是直接工作,做自己有四年训练的会计工作,但工作领域可以选择媒体性质的工作单位;三是,考不上研究生时,由于时间紧迫,以自己的目前能力优势直接工作容易些,先做会计工作,在工作之时,发挥自己的潜在的编辑、制作、创意等能力,寻找合适的发展平台。他现在已经工作了,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仍在继续,职场职业生涯规划才刚刚开始。
现在分享他的自我性格探索之文,也许对于在校大学生如何探寻自我有一些启发.
管中窥豹
——从“性情中人”来谈性格
文/张立群
最近看了一部老片《水浒传之英雄本色》,由徐锦江饰演的鲁智深再次吸引了我。片中鲁智深大度豪爽,为了兄弟两肋插刀,是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鲁智深是性情中人的代表。
性情中人在前人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小说中那些血腥的英雄好汉,唐人笔记中描绘过的隐居高士,还有明清话本小说中刻画过的那些才子佳人和青楼女子都可以归入此类。性情中人大致是指那些真诚、感情丰富的一类人,是忠于内心感受的人,是感情丰富的人,是能够义无反顾的人,是略有不合时宜的人,是敢爱敢恨、爱恨分明的人。总的来说,性情中人情感大于理智,至少是很多时候不很冷静理智,但是性情中人并不是都没有理智,还可能理性很强,只是有时候偏偏不按牌理出牌。性情中人执拗,燥动不安,不在乎自己,又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太在乎别人的感受。
人的性格千奇百怪,怎样确认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又是怎样成为一个专业的术语?这个概念的提出应该归功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及两位美国妇女——凯瑟琳·布里格斯和其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后两位发展了荣格的理论,并发展了MBTL实验方法(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如伊萨贝尔所言,人一共具有16种不同的性格类型。
她把性格分成四个基本方面:人与世界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向何方疏导;人很自然留意的信息类型;人如何做决定;认识喜欢做决定还是理解信息。根据这几个维度可以有24种组合:内向/外向,感觉/直觉,思维/情感,判断/直觉。
外向/内向并不完全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含义,外向型的人将其注意力和能量都汇聚于外部的世界,经常(自然地)为外部的人和物所吸引;内向型的人将其注意力和能量聚集于内部的世界,喜欢在感受世界之前去了解它,偏好小范围的社会活动。
感觉型的人专注于可以衡量的或有证据的东西,而且只注意真实而有形的东西,关注于现在;直觉型的人注重暗示和推理,更看重想象力,信赖自己的灵感和预感,喜欢预测事物。
思维型的人喜欢有逻辑定义的决定,在作决定时以客观的分析能力为自豪;情感型的人做决定时,一切都基于他们是否上心,并以自以为正确的事实为基础,以自己的感性化和同情心为自豪。
判断型的人喜欢井然有序的感觉,拥有判断的观点,并且喜欢做决定;知觉型的人喜欢自由宽松的生活,为所有的可能性留有余地,试图去理解生活而不是控制生活。
不难看出,上面说的性情中人应该是属于外向,直觉,情感,知觉组合类型的人。当貌似迥异的性格被分解成若干部分后,其具体的差别就不像之前那么大了,这就是这个实验方法的好处。
经过上面的介绍,在这儿引入了一种比较明确的性格确定方法,而我在大三到大四期间对自己的性格做了一定的了解。笔者的性格组合为:内向,直觉,情感,知觉。
在我来,内在的平和比什么都重要。我敏感,理想化,而且忠诚,看重自己的个人价值,经常会为自己深刻的信念所支配。我对可能性而不是已知的事更感兴趣,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自己的梦想和远见上。我受到许多理想以及忠诚的约束,总是着手太多的事情,然后设法完成每一件事。尽管外表看起来冷峻,但我的内心是很在乎外面的世界的。我对他人的情感十分在意,总是尽量避免冲突,不愿意去干涉和支配别人。我喜欢用写的方式去抒发感情,而非口头上。
由于我不太在意逻辑,因此有时会犯错误,而且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毫无逻辑。有时我会过于局限在自己的想法中,忽视其它的观点,表现出固执。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没有兴趣,经常忙得不知道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经常在考虑一件事情的时候考虑过长,完美主义的原则使得我花很长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想法,以至于根本来不及告诉别人,这给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困扰。我经常对着手的事物投入过多的感情,因此对批评比较过敏,而且总是用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最后使得自己对很多事情有抵触情绪。
总的来说,我基本符合上述四种组合的性格类型特征。在我了解这种方法之前,我对自己的认识是比较零碎的,尽管接触过一定量的性格测试,其中还做过北森的性格类型测评,但都不是在详细了解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做的。在07年的春节,我看了保罗·D·蒂戈尔,巴巴拉·巴伦·蒂戈尔著的《就业宝典》,书中极其详尽地介绍了一种性格类型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MBTI实验方法。经过对这本书的仔细阅读,结合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很快的接受了书中提出的方法,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接触到的最为有效的性格测试方法。我还了解到不同的组合产生作用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以前从来都不知道的。我当时为这个发现欣喜不已,因为每当接触到可以解释现实问题的新理论、新理念时,我总是很开心,也许这正是我的性格所决定的吧。
关于性格的确定并不是到上面就结束了,研究者还研究出很多更加奇妙的成果。
感觉和直觉是我们接受信息的两种方式,思维和情感是我们作决定的两种方式,研究者将这两类归结为“功能”。每种性格都有其对应的功能等级:主导功能,辅助功能,第三功能,第四功能。我的功能等级是情感,直觉,感觉,思维。主导功能引导人的个性,是使用的最为频繁最为自然的功能。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不仅是一个情感型的人,而且是一个高度情感型的人。这是非常符合我对自己的认识的,我在做决定的时候喜欢以个人价值观为基础,对感情的移入有强烈的需要,总是考虑什么是自己对他人最重要的。辅助功能是平衡主导功能的砝码,我的辅助功能是直觉,在情感主导下我会急于形成思想,决定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而直觉在我做判断之前可以促使我收集信息,是平衡情感的重要因素。辅助功能的强弱对主导功能的发挥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功能过弱,人会急于做决定,以至不能等到确信自己已经收集到了所有的信息,会变得固执,思路狭隘,不知变通,这是木桶原理在性格中的一次经典再现。
但是功能是怎样被运用的呢?这就关系到我们向哪个方向聚集我们的精力了。外向型的人在外部世界中运用他们的主导功能,内向型的人在内部世界中运用其主导功能。这么说来,我就是外向使用我的直觉功能,内向使用我的情感功能。大部分情况下,我会很自然地想去“真实地”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会在字里行间和情况背后去挖掘,我的动因就是理解情况和人,而这都是我的辅助功能在外部世界的应用。我是一个比较注重个人隐私的人,因此我不怎么喜欢讨论我的情感,但这并不代表我感觉体会得不深,其实在我内向使用情感时,感觉非常强烈,会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相反的,当外向应用情感时我会感到压力,做起来也很费劲,换成比较通俗的词来表达这就是内敛或者闷骚。
在一本书上曾经看过一句话:变老的麻烦就是你变得越来像你自己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类型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变的,但是可以发展为更为完善的性格。回想我们成长的经历,不难发现这个事实。小时候我喜欢看动画片,那个时候对一些纪录片,新闻报道,专题讲座等严肃性的节目是嗤之以鼻的,觉得那是很没有意思的节目。但是最近几年,我发现我开始主动去关注这些节目,排除外界环境,教育的引导等因素外,我觉得这是性格的一种发展,因为我开始关注事实和细节,开始关注工作中的效率问题,这就是感觉,思维功能的发展。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性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和生活环境,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主导功能在小时候受到抑制的话,可能在以后的职业选择中产生迷茫。而目前有很多学校一味强化理科教育,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某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所说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定性描述,要想真正,深入地了解性格,必须进行定量的描述,相应的心理测评就是不错的方法。我曾做过北森的测评,评测结果除了给出确定的性格类型,还分析了性格维度的百分比数,即性格偏向的明显性。
了解性格,不仅可以了解自己,而且也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消耗,可以进一步进行职业规划。在这里想顺带提一下,了解自己,进行职业规划还有其他很多的方法。譬如《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书中提到:大脑是一个奇特的器官,从人出生开始,大脑很快长大,然后开始缩小,直至成人。令人费解的是,随着大脑越来越小,人却越来越聪明。这个秘密在于“突触”——两个细胞(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其作用是使细胞相互沟通。在出生前60天,神经元开始相互沟通,每个神经元都向外伸展出轴突,力图建立联结,逐渐形成突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中形成大量的突触,但是到后来大量联结开始萎缩。这是因为人类刚出生时需要大量吸收,而不是理解,丰富的联结就是起到这个作用。后来,人类的遗传基因和童年的早期经历帮助人类挑选若干更为顺畅和实用的联结,人反复受到这些联结的吸引,继而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强固。这本书介绍了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寻找到自己主导才能,其思路和MBTI实验是有共同之处的——充分发挥主导功能,抑制其他功能的缺乏所带来的限制,把精力转移到发挥潜力上,而非弥补不足,这也是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文化之一。
一般来说,我的这种性格类型能够在创造性职业如编辑,制片人,桌面出版者或者教育咨询,健康保健等行业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团队建设顾问,人力资源经理,项目经理等职业中也可以有充足的发展。可是,我从小经历的就是标准的理科教育,文、史、哲、艺术类知识没有得到足够的充实,本身的性格潜力很多被压抑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在大学里,我开始探索自己的性格。经过学习相关知识,以及向老师请教,我坚定了发掘自身潜力的决心。我本科学的是会计学专业,但是自从大二总是对会计提不起什么兴趣,我考虑我的性格在会计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不能得到充分的职业满足。在大四的时候我参加了研究生考试,跨专业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传播学专业。很不幸,由于专业课的失误,我与这个学校失之交臂。之后,我一直处于迷茫之中,我对自己的出路感到很困惑。一方面是我对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我该何去何从?
当我正为户口档案的问题伤神时,我了解到到一个能解决户口的单位要招会计学的应届毕业生。我怀着矛盾的心情去应聘了,经过两轮面试,我幸运地留了下来。但同时,这与我当初的职业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众多高校BBS上有这么一句话:毕业即失业。的确,现在的就业形势已然非常严峻,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此国家大力呼吁“先就业,再择业”,为的就是尽量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是,第一份职业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可能会关系到以后的长期发展。这个时候,学校教给我们的知识不能起到任何的作用。长期以来,除了少数名校,很少有学校全面地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相关投入也很微薄。再加上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在大学这样一个黄金时代错过了提高自己的最好机会,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的一个败笔。
我现在对于未来5年的具体规划还没有具体的思路,不过我会尽快调整思路,适应工作,在工作中充分发展我的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一方面希望通过工作进一步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则积累工作经验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这也许是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出路吧。
当我写到这儿的时候,已经接近午夜。夏日的夜晚特别容易失眠,尤其是在这离别的季节。宿舍外边人声鼎沸,大家都在享受这最后的大学时光,楼道里弥漫着青春散场的味道。大学的生活接近尾声,我们中的大部分不得不跨进社会,迎接社会的洗礼。几天以后,我们将带着迷茫,憧憬,梦想,心情激荡地走出校园,每每想到这里,就想对后来的学弟学妹说几局矫情的话:不管现在的大学多么让你不满意,珍惜现有的资源,珍惜这宝贵的时间,少一点时间迷茫,多一点实践,不要在大学里留下过多的遗憾。
最后要感谢周老师对我的指导,感谢周老师能让我通过这个机会来发表自己的感想。因为一些个人事情,这篇文章一拖再拖,给老师带来诸多不便,在这儿向老师道歉。
文/张立群
指导老师:周宏岩(本论坛专家)
出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
http://blog.sina.com.cn/car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