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主管部门为本系统事业单位招录一批员工,报名参加笔试的人只有3%进入面试,最终只能有三分之一的人通过面试关,获得就业岗位。一些很优秀的博士、硕士、学士,在经过“面试”这道程序后被“刷”下去了,因此有的评委说:“干这个活儿造孽啊!”
评委拿什么“刷”呢?提问。问些什么?有人事行政主管部门的命题,也有用人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的代表临时提的问题。从面试时回答提问的情况来看,有很多值得记述、值得深思的细节。罗列一下:
一、对就业动机的盘问。
问: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与自己的专业、爱好、特长完全匹配的岗位,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一答:先就业,后择业,直至找到满意的岗位。
(“天哪!你是想到我这里试一试?”有的评委这样想)
另一答:我选择贵单位,就要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奉献给贵单位。
(“别哄我,本科生都跳槽,何况你是博士。”有的评委这样想)
二、对人际关系能力的测试。
1、人常说,红花还需绿叶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争当红花的人多,甘做绿叶的人少。请问你是怎样处理当红花和当绿叶这个问题的?
一答: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啊?我这里主要是缺干活儿的啊!”有的评委这样想)
另一答:红花没有绿叶的衬托就不好看,我永远甘当绿叶。
(“没出息,我本来还想让你挑大梁呢!”有的评委这样想)
2、假如你的领导为人比较固执,在处理某件事情上有明显不当,如果你指出他的错误,就会影响到和他的关系,如果不指出,就会对工作不利。对此,你采取什么态度?
一答:我坚决执行领导指示。
(“唉,跟屁虫,我看不起这种人。”有的评委这样想)
另一答:如果他坚持错误的做法,我就向他的上级反映。
(“娘啊,我疯了,招一个告状的?”用人单位的评委这样想)
三、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
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诽之”,你对这两句话怎么理解?
一位应试者反问:请您再说一遍行吗?
(“唉,中学语文就没学好,怎么考上大学的?”有的评委想)
另一答:这句话是树大招风的意思,我从来不出风头。
(“倒是听懂了,不知有没有上进心。”有的评委想)
四、对外语程度的窥探。
问:American alaways
sqy "The simple
thing is the
best thing."
How do yiu
think?
一答:“骚瑞,爱动脑”(大概是想说“对不起,我没听懂”)。
(“不懂?你不是过四级了吗?”提问者想)
另一答:我可以用中文回答吗?
(“不会说? 过六级了依然是哑巴英语?”提问者点点头)
五、对特定应试者的临时提问。
问:你的大学门口,有某某先生手书的八个字,你从这八个字里吸收了哪些营养?
答:这八个字是我们学校的校训,……。
(“这学校是怎么搞的,连校训的意义也不给孩子讲一讲?”评委们想)
问:你对你报名应聘岗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满意度如何?
答:百分之八十。
(“这娃学成书呆子了,问一句答一句。”评委们想)
问:你报的是管理岗位,有人说管理是科学,有人说管理是艺术。你怎么看?
答:管理是科学,我就是学管理学的。定量分析是科学,定性分析是艺术。
(“学管理学的?大概没读过哈佛管理案例方面的书吧?”提问者想)
以上列举的是少数面试者回答不够完美的情形,当然也有很漂亮的回答,比如:
问:你报的是管理岗位,我单位还还有大量技术岗位,你认为管理岗位与技术岗位的关系是什么?
答:技术好比是“珍珠”,管理好比是特定的“线”,用特定的“线”把“珍珠”巧妙地穿起来,就成为一条能送给女朋友的项链(调皮地笑了)。
(“聪明,会打比方,把老师教的理解了。”评委们很赞赏)
问:有的年轻人牢骚多,这也不对,哪也不对。你怎样对待类似问题?
答: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改变你不能接受的(展开论述)。
(“成熟!把名言记住了,用对地方了。”评委们点头)
问:你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就业以后又读研,读研以后不教学了,请问这到底是因为你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还是因为不满意学校所在的地方,或者还有别的原因?
答: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也热爱我的家乡;但我家乡的初中没有网络,我学的网络管理用不上。还有一点,我读研时成家了,妻子在这个城市,我要顾家,请评委们成全我们。
(“坦诚!虽然没有高谈阔论,但有责任心、靠得住。”评委们这样议论)
面试,主要是看应试者的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仪表举止等,评委们一般不去纠缠很深的专业问题,也不会一门心思地要把人问倒。相反,有些“好心”的评委所提的问题往往是为了让应试者更充分地展示自己。至于对每一位应试者的表现,评委们是不是都认真听了看了、打分是不是客观公正了、一道题答砸了是不是就彻底完了、一道题答好了是不是就会被录用、最终是不是完全按评委的意见录用,这些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问题暴露在面试这个环节,其根子却在大学教育本身、在应试者本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这次面试后未被录用(录取),不一定是个人的失败,也不一定是“面试官”造的孽。后面还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年轻人应该都有这样的准备。
后记:听说最近有一批年轻人将要参加面试(比如“保研”面试),谨以此献给将要参加面试的朋友以及所有关心他们的人,供他们参考。 老闷发表这篇短文后,就搬家了,过度房暂时没有网络,恕不一一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