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个大舞台,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欲要心宽,确立三个支点:知命、知礼、知言。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知“命”首先是“大我”之命,人在社会中应知社会发展之走向,了解事物发展之规律;其次是知“小我”,客观分析自我条件和资源,准确定位,坚定人生之追求。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很少静下来解决“知命”的问题。他们愤恨地质问:“为什么公务员非要懂英语?”“为什么政府不保护民族企业?”全然不了解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有些老板怨天怨地,哀叹自己命不好,一项政策、一个变化让他们血本无归。其实那是市场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之必然。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这就要了解自己的环境、自己的条件、可能的机遇和风险。不能总是埋头苦干,不看方向;不能好胜逞强对抗社会规律。有时候我们很容易犯固执的错误。固执己见的人、一孔之见的人,于己、于人、于事都不利。要摒弃己见,随顺社会潮流。固执多是封闭的产物。改变自己的固执,应当走出家门,善于学习和求教。这样才利于破除己见,以客观为依归,随从社会的利益。在《易经》的概念里,阴阳都是广义的,阴阳也是互为转变的。宇宙万物,都有一个阴长阳消或阴消阳长的问题。阳长你就动,智慧的人善于顺应时势,这个时势的把握,全靠自己的内在与灵动。
“不学礼,无以立。”知“礼”是文化和人际交往规律。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它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缓和并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人们受到尊重、礼遇、和帮助就会产生吸引心理,形成友好关系,反之会产生敌对、抵触、反感甚至憎恶的心理。人际关系的好坏不能怨天尤人,仔细思考,都有因果规律:凡有“结果”,可循“造因”。为什么周围的人对我们“冷血”?那是我们以前有过“造因”。我们情急中有时候讲话,让人家心都碎了,自己没感觉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为什么要对事不对人,我们攻击了人家(尽管你并不是真心害他们),不仅没有解决事情,还欠了人情账。所以,有因必然有果。有的人问我:“我对他们真诚,他们不对我真诚,岂不是太亏?”是啊,在人际交往中最不平衡的:一个是“劳而不获”,“我对他好,他没对我好”;一个是“不劳而获”,“他对我没施爱,我却给了他很多”。劳而不获,有因无果;不劳而获,有果无因。但是,要知道先是造因,才是果报。所谓因果是一种自然规律,有因必然结果是自然的。所以,要有好的人际关系就要造好因,多造好因,才能得到回报。只想得利不想给予是行不通的。少造坏因,才有朋友。逢人看不起,遇事怪别人,不讲诚信,不善赞扬,就不会有好报。所有的果报是自己的造因,心中铭记,自然会善行善言了。真诚不一定得到理解,不真诚一定得不到理解。我们一如既往地真诚,不图回报,只是做人,才算是真、是诚。尽管有些人始终不能觉悟,但是周围的人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会有更多的人被你感动,对你真诚。
最后说到知“言”。《论语》讲:“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原先我看一个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会那样做;现在看一个人,我要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到底怎样做。是说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德、语言与实际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位高权重的人最有机会评价别人,却常常忘了检查自己。我们总是愿意挑毛病、找问题。所以,多是批评、指责,少有表扬和赞许。批评别人即造口祸,表面上批评别人好像体现了你的水平,其实错了,你在造罪。“你就会吹毛求疵”,“你刻板古怪、不通人情”,“你不懂瞎说、玩世不恭”等等,总是指责人家。没有人愿意跟你走,没有人真正在乎你的评价。倒是被你批评的人解脱了,没有负罪感,不必再忏悔,得到更多人的同情。是不是呢?“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我们的心态,就是我们的形象、我们的领导力。身为有影响力的人,要不断提升自己。一定会有人说我们的不好,天下人不能都待我们为上宾,没有必要发牢骚,更不必与小人一般见识。如果你回敬他们,如果大庭广众面前与人谩骂,后果是什么?你一张口,就跟他一样有名了。所以心要宽,嘴要严,不与俗人争,要跟圣贤比,不要争一时,但要争千秋。无论我们何时对别人的行为表示否定,最好的方法是先肯定后建议。如果你想让人家接受你的建议,从一开始就不要让人家反感。不管对方感受如何,上来就是全盘否定或者咄咄逼人,没有亲和力就难有说服力。
出处:阳光的博客 2007-09-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