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职场/励志成功职业生涯规划 |
分类: 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教育 |
最近,《新周刊》杂志做了一个专题——《有一种毒药叫成功》,以辛辣的笔调讽刺众多打着“成功”名号,以“伪成功学”四处开课圈钱的“成功学大师”。专题剖析了当下“成功学大师”对成功的单一解读,即以社会普遍迷恋的“有房有车、年入百万”等做为判断成功的基准;以及借此以“失败”的名义打击众多面临职业发展困惑的人士,刺激人们对金钱、名望的欲望,从而四处圈钱的现实。
由于成功学的风靡,对成功的非理性解读已使人们的行为陷入一种无意识状态,许多“忽悠家”也摇身一变成为广受追捧的“成功学大师”。
成功学大师们所倡导的所谓的成功学,在搅动社会意识这缸浊水的同时,也削弱了人们对生活乐趣的追寻。“当丧失了多元的价值观,成功只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不难看出,从所谓“成功学”的模子印制出来的人生,是多么单调而可悲。面对这一现象,在记叙与反讽之余,该专题也只能发出“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的感慨。
应该说,尽管该专题的逻辑分析并不一定缜密,也偏于对当前成功学的全面否定,但锐泓认为,这一专题是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的。至少可以引发一部分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职业发展的理性分析。
读完这组文稿,更使我联想起半年多前一位广州的大四学生跟我细谈陈安之的成功学讲座对他所产生的震动时的情景。毫无疑问,激情澎湃的成功学讲座激发了这位同学面对茫茫职场生涯的自信,使他具备了规划自己的意识,很快从盲目度日的大学生活中解脱出来,勇敢地去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当然,那些成功学的讲座在使他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后,也仍然留给他诸多困惑,而这些困惑并不能从那些光盘里面找到答案。比如,那些讲座无法告诉他,如何为投身一个行业做准备,如何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去架构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目标分解方案,怎样避开办公室政治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等等。薄弱的互动无法支持有价值的个性化指导方案的生成。
如果把成功解读成价值的实现,那么成功是有多元价值的,其标准就应该是多元的。你不能说一个一生忠诚于山村教育事业的教师不是成功者,尽管他没有那么多的资产,但其职业生涯所产生的无形资产将转化为巨大的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尽管人人生而平等,但落到每个人的人生的机会和资源却并不相同,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功。在这个时代下,整个社会的成功,应该是斑斓的画卷。成功应该和崇高、智慧、美紧紧相系。
时下风行的成功学染上了太浓厚的商业色彩,也走入了运营上的误区。成功学对人的职业发展的推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心态上。更不能通过利用职场人士一时的困顿和彷徨大肆圈钱,而又给不出切合实际的价值。“成功学大师”应该深入地去研究各个领域的特点,及每一领域不同人士走向成功的路径,剖析不同的人所追求的成功的价值内核,在技术层面给与切实的指导,才可能带动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让真正的“成功学大师”的经验和智慧惠及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就是互动。只有深入的互动和沟通才可能产生有价值的个性化指导方案。从目前的成功学大师的运营方式来看,似乎这种互动和他们完全无关,而是另一拨人——职业规划师的事情。如此,成功学大师只能称得上是励志大师了。
2007-8-20 14:55:38
全球品牌网
锐泓
前一篇:当代大学生赚钱方式的7个“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