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自杀。”一个男声开口就这么说。这是我做咨询员以来,求助者开门见山谈自杀的第一例。我心惊了一下,但很快意识到可能是发生了什么,让他难以应对。
我问,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
他说,不知怎么搞的,心里很难受,看到人家赚了钱,心理上不平衡,觉得既羞愧又惭愧,恨不得死了算了,特别是半夜醒来睡不着,肠胃也不好。我开了个店铺,却赚不到大钱,是个杂货铺,一袋米一桶水地弄来卖……很害怕自杀这个念头。
这样的情形有多长时间了?
10天左右。我买过保险,有保单,所以想去撞车死了还能给老婆孩子多留点钱。
最近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事吗?没什么。那你害怕的具体事是什么呢?
他回答,老婆怀孕了,是老二,怕孩子生下来生活费不够。他说自己30岁了,生活在农村,头胎是女孩还可生二胎,生了二胎要吃要喝要上学……这样的日子何时到头啊,一想起来就害怕,而自己不能轰轰烈烈地干出事来。
他接着说自己很内向。三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又好赌,不务正业,不管家。20岁他就开始辛苦赚钱养家,可只能赚到小钱,不能给老婆小孩带来好生活。
我回应,我感觉到你是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在意自己的价值和对家里的贡献,也很自律。
其实,以前也浪荡过,后来改了。就这样,赚点小钱也很苦。10年过去,还是这个样子,活得不耐烦,但又害怕真的自杀了对不起老婆孩子。
听得出来,你对家人还是很留恋的,只是被自杀这个念头困住了。这是你想解决问题,而不是真的想死,你觉得是这样吗?
他“嗯”了一声,沉默起来。
在危机干预中,自杀被定义为“一种临时的混乱和解体状态,主要是指个体使用常规处理问题的方法,无法处理目前的特殊情况”。如果说,按他以往的想法和做法,改变不了目前的经济状况,那么,可不可以让他改变一下对赚钱的想法?
听到我的询问,他说,变不了,就想赚大钱,几十万几百万地赚。
挺有雄心壮志的。那么,你为实现这个目标做了什么呢?
他迟疑了一下,又说起自己家庭条件有限,不敢碰风险,胆量小,越来越害怕往后的日子,觉得自己特别没用,总是跟自己过不去。“古人言‘三十而立’,可我家里的条件差,心里很难过。”他又回到了无助的自我感觉上。
对一个已有自杀念头的人,如果身边有一个支持系统,也许能帮他渡过难关。我问,平时心里难过时能跟什么人聊聊吗?
他说,一跟亲戚朋友们说就会挨骂,他们让我清醒一点,这让我更难过。
所以,你就不跟他们说了,这让你更苦闷。
是啊,每天六七点钟开店,晚上10点关门。10年了,厌恶透了,没赚什么钱,只有一点生活费,像世界末日一样。
十年如一日,你从没给自己放过假?
没有。我要是停业关门,村里人准要说三道四。我的日子就像监狱一样。
没有开心的时候?
过年生意好做点儿,可我就忙得连年饭都吃不上。平时也是,所以肠胃不好。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吗?我还是想帮他利用身边的资源。
他回答,有后妈,两个妹妹。妹妹帮着看店。我问他与妻子的关系怎样,他说关系很好。
这么说,你是因为生活高目标、低效益,缺乏价值成就感,所以不能接受自己。
他说,是,我不够勇敢,也没朋友。谈到这儿,他又说起自己从小没了母亲,害怕妹妹出嫁店里少了帮手,又怕二胎孩子出生。
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生老二不可?他说不生不行,农村的习惯太坏。
我说,你有否注意,生不生老二,开不开店,你认为都是外界决定的,而不是你能做主的。这是不是让你感到无助、无望的内在原因呢?
一听这个问话,他又嘟囔着说,我没有活下去的勇气。
勇气不是说出来的,是在行动中做出来的。我说,只有为改变现状做点什么,你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后,勇气就自然出来了些。
他说,我的心门已经关死了,一分钱也不想花,只幻想着一夜发财。
我说,其实,自杀和白日梦都是逃避。越是缺少行动的人,越是容易丧失勇气而沉溺幻想,等醒来面对现实时,又感到绝望。这个世界,有没有你值得眷念的地方?
有。他的这句话跟得很快,我从中感觉到了他的留恋,以及对支持和帮助的需要。果然,他说,有人骂得好,我就会清醒些,打这个电话就是我的一个叔伯长辈让我打的,他骂了我一顿,说我欠骂。
听他这么说,我发现他身边还有不少亲戚能够关心、帮助他,而且他的内心也有改变的希望。我问,你每天什么时候最开心?
晚上关店最开心。
哦,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他沉默着没有回应,像是在思索着搜寻答案。
我说,是不是关起门可以为自己活一下,你有了一种对生活的掌握感?
他说,是有这感觉。
为什么不可以给自己放放假呢?十年如一日地复制生活,换了别人同样也会有厌倦感的,谁也不是永动的磨盘。偶尔给自己放放假,想想、看看前面的路,把注意力往新生事物上放,不要总是往回看,也不要往别人身上、脸上看。如果要看别人赚大钱,那也是因为要给自己鼓劲,而不是泄气。你说呢?
我觉得我不行,没人帮我。
他又回到无助的自我感觉上,每次都是如此,当谈到改变的可能时,他就开始否定自己。我想,这可能与他三岁丧母有关。幼年与母亲永远的分离,会给人造成长久的影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有一种无助与绝望袭上心头。这实际上是过去与母亲分离的“情境再现”,是一种“心理现实”,而并不是眼下的客观现实。面对现实,需要客观的认识。比如,怎么看待身边的人。
你说你跟老婆关系很好,店里有妹妹帮你,还有长辈关心你,这都是你的资源力量啊。我又重申。
他“嗯”了一声说,幸亏我今天打了这个电话,心里舒服多了。我叔伯长辈说得对,我欠骂。
那是你感觉骂对你就是一种爱,你需要这种方式找到自己被关爱的感觉,它让你获得了力量感。有了力量感,就会有解决困难的办法。
“可是,”他说,“我觉得我不行。”他又在重复刚才的话。
我告诉他:“行不行都是在行动中去感觉的。做了,成了,哪怕是做成了一点点,人也会感觉到自己是行的。我建议你去行动起来,试一试。”
“试了就行吗?”他还是关心行与不行。
不试你怎么就能断定不行呢?做了再说行与不行,才算有根据。人的无助感,很多都是坐在那儿想象的结果,如果你去行动,做点什么,感觉就会不一样。他说,那我就试试吧。
出处:中国青年报 2007-08-12 夏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