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背景调查 |
分类: 职业素质能力与心理健康 |
陈亮本科毕业后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国有企业工作了5年,尤其是后期担任了3年时间的市场部经理。之后到了上海化工行业的一个民营企业做了2年的市场部经理,刚从那里离职。从学历、履历上分析,完全符合公司的需求。无论是做行业分析、市场推广方案,还是经历情景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陈亮过五关、斩六将,在综合评价中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候选人。
“当时,我们对陈亮的表现非常欣喜,都为公司有机会录用到如此优秀的人才而高兴。”人力资源部周洁回忆说,“但我们还是非常谨慎地提出,要最后决定录用他,还须做最后一件事情:背景调查。只要他过了这一关,就录用了。”
周洁把需要做背景调查的信息告诉了陈亮,取得了其本人的签字认可后,上门拜访了陈亮刚离职的上海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陈亮的上司及其二位同事,得到的评价是:该员工具有较强的营销策略、品牌规划能力,拥有良好的客户资源,创新能力强;具有出色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品行与职业道德俱优。
收到这样的反馈,周洁非常开心。接着委托一家咨询公司了解陈亮在太原某国有企业供职期间的详细情况。
但是从咨询公司返回的信息让周洁大吃一惊。“他们调查了陈亮任职期间的人事部、上司后,这些人表示陈亮在公司供职期间业绩非常一般,尽管公司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但他缺乏积极的上进心与热情。”周洁说,“但更让我们意外的是,他们对陈亮的评价是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在离职时带走了公司的客户资源,导致公司的一些客户流失。”
最让周洁沮丧的是“违反职业道德”这六个字。对一个总监级的职位来说,职业道德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任何公司都不能承受带走客户资源的做法。
面对摆在案头的二份截然相反的背景调查结果,周洁很为难:相信哪一份呢?如果认定陈亮的良好职业记录而录用他,万一他将来带走客户资源、违反职业道德,对公司造成损失的责任是谁也承担不起的。如果据此不录用他,但陈亮的面试综合评价让公司无法割舍录用他的渴望。(案例来源:《管理@人》杂志)
出处:中人网 2007-6-20
后一篇:大学生“对撞”优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