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职业经理人 |
分类: 大学生活与成功人士案例 |
神奇的“扭转”领袖
张磅的职业生涯始于国企,在见识了“倒茶端水拜师傅”的经历后,他加入了苏州的一家美资企业。通过在不同企业的比较,他体会到外企是“靠制度运作,而更少地依靠人为因素”,因而他认定自己更适合在外企谋求发展。
1994年初,张磅在广州得到一个加入麦当劳(中国)的机会,但起初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面临的是一大堆财务上的烂摊子———当时的麦当劳中国,几乎有八个月没有出报表,而且两年都被会计师事务所拒绝查账;整个财务部也是在他加入之前的10天内刚刚召集起来的,原来的财务人员只剩一个出纳,其余统统离职了。在极度意外的同时,张磅并没有临阵退缩。他大约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搞清楚这么一个难以收拾的摊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又花了整整两年才让这个团队和所有的业务渐渐走上正轨。其间,他曾连续工作54小时,几乎透支了体力在为公司拼搏。
理清了账目后,他所带领的团队连续五年都是全中国区里效率最高的财务团队,2001年更是被美国总部授予了最佳团队奖,这是麦当劳进入中国的16年间唯一一次获得总部的嘉奖。可是,在成功扭转业绩的过程中,张磅从来没有将这一切功劳归功于自己,而是再三强调这是整个团队的贡献。他分析说,首先是因为麦当劳有自己的系统,关键是管理者会运用这个系统。在中国碰到的困难,可能在世界其他的麦当劳都碰到过,这个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将其它麦当劳的经验与教训带进来以供借鉴和学习。其次,他觉得是高层给予了自己充分的信任,从来没有微观化管理,而是放手让他去带领团队。再者,新鲜血液的补充也令团队发生重要的结构变化,丰富了整个团队角色的同时,也提高了执行力。
面对“归零”泰然自若
2000年到2001年,张磅的上司安排他到麦当劳最前端的餐厅去训练了一年。从抹地板、卖汉堡包开始,一直做到餐厅经理,一年的快速培训让他接触了最基层的工作。那一年,从早上6点,有时候到凌晨3点,体力上很辛苦,但是精神上却是最快乐的,因为脱离了办公室的压力,可以时常和孩子们一起嘻嘻哈哈。
他管那个叫做“归零”。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已经做到一定职位的人,不太容易“归零”,认为自己已经有所成就,怎么可以再屈就去洗厕所?而他深知,麦当劳这个品牌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十大品牌之一,最大的秘诀就在于餐厅的运作和管理,这是这个企业最大的传家宝。对他个人而言,这反倒是一个绝妙的学习机会。他决定不要仅仅看别人游泳,而是要自己跳进泳池大胆地学习。所以在面对“归零”的问题上,他摒弃了一切私人想法,泰然处之。
一路上“兼职”读书
张磅1983年参加工作,当时15岁的他根本没有读过大学,更不要说有什么MBA的管理学位。他坦言,尔后的一切学业,他都是“兼职”读出来的。目前,他已经是一名暨南大学的MBA毕业生。他觉得完全理论的学习还不够,正是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让自己整个人生丰富起来。他打了个比方,有一个“木桶效应”理论说的是,一个人好比一个木桶,决定你能装多少水是由短木板决定的,而他却并不完全苟同。他认为,一个人有多少造化,最主要取决于你的长木板比别人长了多少,要把自己的长木板发挥到淋漓尽致,而不要让那块短木板太多地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在“兼职”成才的一路上,他就在不断完善着自己的长木板。
“土鳖”胜“海龟”的秘诀
1999年,张磅获得了麦当劳集团内部颁出的“总裁奖”,有机会获得这个奖项的人,在全球麦当劳的中层管理者中不足5%。2005年,张磅又被提升为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这是麦当劳中国高层管理团队中的一个尤为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海外留学背景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成为麦当劳中国唯一一个打着“MadeinChina”商标的副总裁。对此,他把自己戏称为“土鳖”。
“土鳖”和“海龟”当然各有千秋,如果说海龟有极强的语言能力,因为接受了西方教育而更具全球视野,那么“土鳖”则因为从来没有脱离过中国发展的环境,而对中国本土市场有一个不存在任何断层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本土积累的人脉与信息资源也会在管理本土市场上大有作为。张磅还补充道,身为一名“土鳖”人士,需要做的其实只有两件事:努力通过语言关,积极地相信自己。
◎文
/邱之盈
出处:申江服务导报
后一篇:做个精致女人(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