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失业人群中青年比例上升,上海今年初推出了“为3万名青年提供职业见习岗位”的实事工程,意在通过见习促进青年人就业。然而,记者近日从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这一大好事竟也遭遇困难。
见习岗位“吃不饱”
“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永远不会有工作经验。”越来越多的青年求职者在这个“怪圈”中无所适从;企业也抱怨: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人不能立即派上用场,但又缺乏稳定性,企业无法承担这笔培训成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自2002年春推出了“青年职业见习计划”。计划通过政府补贴方式,选择沪上众多知名企业作为青年见习基地,鼓励青年在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上见习,以此提高动手能力、敬业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期间,见习学员和见习基地不建立劳动关系;政府给予学员一定的生活补贴,并为其购买特定的综合保险;对基地,政府也给予一定的带教补贴。
今年初,“为3万名青年提供职业见习岗位”成为市政府一大实事工程;4月,见习计划又在实施细则上作了调整、完善。
出乎人意料的是,运作至今,职业见习岗位竟然没有“吃饱”。对于政府给予的见习机会,很多失业青年似乎并不领情。“不是没有见习岗位,而是岗位缺学员,所有区县都出现了这一现象。”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主任助理黄河说。徐汇区职业介绍中心主任翁海明告诉记者,徐汇区目前有200多家见习基地,见习岗位是足够的,关键是招不到学员;黄浦区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彭明也表示,由于招聘难,黄浦区各街道劳动保障部门普遍感到见习推进难度很大。目前,上海全市有1400多家见习基地,由于招聘难,部分岗位出现了“空岗”的尴尬。
“空岗”频现为哪般
在黄浦区小东门街道,职介工作人员碰到了“一夜之间大变化”的案例。一家基地面试了6名青年,非常满意,6名青年当时也表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但第二天却只有1名青年到岗。
青年见习被认为是青年、企业、政府“三赢”的举措,为何遭遇尴尬?
在静安区不久前举行的一场职业见习专场招聘会上,一些待业青年放弃了希尔顿酒店等知名企业的见习机会,理由是希尔顿酒店的“财务部夜审”一职是夜班性质,太辛苦、“不划算”。现场的一些待业青年表示,他们只是“过来看看”,还是希望找一份正式的工作。参加见习每月只有450元的收入,且无医疗等保障,既“没面子”,父母也不鼓励。还有些青年质疑见习基地是在使用廉价劳动力。
企业方似乎也有苦衷。一些企业认为,职业见习是一项公益事业,企业提供培训机会,也希望能从中发现对企业有用的人才,然而,报名者中有很多长期失业的青年人不符合企业岗位需要,就是降低标准也不行。因此,一部分见习岗位实际上是招不到合适的青年。
彭明认为,青年及其父母的观念、企业要求与青年素质之间的错位是导致见习岗位招聘难的两大主要原因。从观念来看,青年及其父母认为参加见习时间成本高、收入少,觉得同样是参加工作,见习似乎“不值”。从需求的错位来看,彭明认为,一是数量矛盾,即合格的见习岗位和需要就业的青年的数量矛盾;二是要求矛盾,即见习岗位要求与青年要求之间的失衡。“有见习企业觉得青年不符合岗位要求,也有青年看不上岗位。”见习基地和失业青年两不中意。另外,“很多失业青年参加见习前希望基地承诺他们见习结束后可以留用,只要有承诺他们就愿意去。”翁海明也告诉记者。
好事做好需各方努力
本来是一大好事,实施过程中却碰到尴尬,黄河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参与其中的各方都做出努力。
从失业青年自身来说,务必转变观念。根据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职业见习后的就业率为60%左右,见习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失业青年及其家长需充分认识到,职业见习不同于就业,它带来的是经验的积累、职业能力的提升,其价值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每月450元收入;从企业来说,也应适当调整对见习计划的理解,给失业青年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职业见习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但培养出来的优秀青年人才最终将使企业受益。
记者从上海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见习实施细则调整后,进一步完善了见习管理,特别是加强了对学员的全程跟踪辅导、对见习基地的跟踪管理,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见习效果,提高见习青年的满意度,并重点防范个别企业存在的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情况。今后,各个区县的劳动保障部门还将继续加大见习管理的力度。
对于计划本身,业内人士提出是否还可进行适当的调整:考虑将计划的惠及面扩大到更多潜在的失业人群。比如,目前大学在校生不能参加见习,将来是否能够将青年见习与应届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接轨,给大四学生提供有含金量的机会,同时又能规范大学生实习;再如,对在见习带教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企业,政府可给予更多的鼓励等等。
出处:人才市场报 2007年6月9日 第1233期 薛亚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