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的《思想者》载文《本科生的目标是专才还是通才》,笔者读后有一种不得不再多说点什么的感觉,因为如果单从就业方面来看问题,尚显得轻了点儿。窃以为不妨试着跳出传统视野,先看看世界顶尖级的高等学府最近在这方面做了些什么。
新近,哈佛大学最大的学院文理研究生院的全体教员,通过了一项酝酿已久的本科普通教育(又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计划,这意味着将对其本科教育课程设置进行近30年来首次大规模的调整。
哈佛大学临时校长德里克·博克说,此次精心设计的本科普通教育课程改革将进一步加强西方教育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博雅教育(又译“自由教育”)。新课程中将包括“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文化与信仰”、“经验与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质世界科学”、“世界各社会”、“美国和世界”8大方面的课程。
与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现有的“核心”课程相比,这些新课程将给学生们提供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并协助他们把目光放得更广更远,而不是只集中在各自所主修的专业与学科上。
具体而言:“美学的与阐释的理解”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批评的能力,即美学兴趣和解释的能力;“文化与信仰”旨在形成对人类社会传统文化和信仰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经验与数学推理”旨在教学生使用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概念与理论工具,比如统计学、概率论、数学、逻辑学以及决策理论;“道德推理”旨在教学生如何对道德与政治信仰的实践做出推理,以及如何思考和评价有关伦理问题的主张;“生命系统科学”旨在介绍与生命系统有关的概念、事实以及理论。“物质世界科学”旨在介绍有关物质世界的关键概念、事实以及理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和宇宙;“世界各社会”旨在考察一个或多个美国以外的社会;“美国和世界”旨在从当代、历史与分析的角度考察美国社会、政治、法律、文化以及经济的制度、实践与行为。
哈佛大学此次本科普通教育课程的彻底变革,从根本上说源自一个至为关键的设问,即在21世纪怎样才算是一个真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以及高等学校该如何来教育学生。这些问题永远都是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所应关注与回答的高等教育的终极意义。
哈佛大学所给出的这份答案表明,它既有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让其投身于公民生活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也有意在全球化的当今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对此,该改革计划的支持者们也一再言明:这一改革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将教室里学的知识与21世纪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既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并符合他们的兴趣,也能为他们提供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活之挑战的能力。
实事求是地讲,尽管美国的高等教育由于教育理念、历史文化与制度传统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就不具有普遍的世界共通性。虽然近年来我国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的这一核心问题,一些高校在“宽口径、厚基础”的观念更新下也开始采取打通专业壁垒等方面的革新措施,但笔者认为,仍然存在着的遗憾是,在设计本科生培养目标规划时却又总舍不得放弃“专门人才”这一颇值得再考量与商榷的培养目标。
出处:中国青年报 2007-06-10
胡乐乐
附:
本科生的目标是专才还是通才
翻一翻目前各高校的本科生培养规划,就会发现几乎都把培养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我以为这是一种应该加以纠正的偏向。
首先,把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是高校处于精英教育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它解决的是社会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问题。但我国目前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20%),而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高校的主要任务就不应再是培养专才,而应改为培养通才,即无论在什么相关单位都能发挥作用的人才。
其次,作为专门人才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在精英教育阶段可以全部分配出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是社会需求大于生产;但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不同了,这时高校培养出来的专才数量已大于社会需求,因而必然出现大学生分配不出去的现象,如果不调整培养目标,则必然使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
最后,高校过分强调培养专门人才,也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大师。因为真正的大师都必然是在广泛地吸收各门学科营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而本科阶段正是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阶段,我们要想培养出真正的大师,就必须为之打好这个基础——培养好通才。
应当指出,近些年来教育界已有不少人认识到这个问题,少数高校甚至采取了打通专业的措施,“宽口径,厚基础”的观念也已成了某些高校领导的口头禅,但在设计本科生培养规划时,却为什么又总不愿意放弃“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呢,也许这些高校领导是怕这样一来会降低自己的办学品位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