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职业素质能力与心理健康 |
近一年来,每3名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人因工作能力缺乏而痛失工作,因职业技能不达标失去工作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9.4%!该数据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追踪评估系统”项目组与中国零点调查公司合作开展的《中国企事业对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需求调查》的结果。
调查:
大学生就业钟情国有单位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都只想去国有企事业单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而现实情况是,民营企业占了愿意招聘大学毕业生企业总量的46%,国家机关、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只占22.3%。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以能够进入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各种大型机构为第一就业选择。相关机构进行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35.4%愿意去党政机关,18.9%选择去国有事业单位,17.8%选择去教学科研,13.6%选择国有企业,15%选择外资企业,而只有1.3%选择去私营企业。“这种供需结构的巨大差异必然造成就业困难”,发起此次调查的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追踪评估系统”项目负责人王伯庆博士分析道,“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必须改变”。
案例:
毕业2年依然原地打转
张弛2005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法学专业的他进校便目睹了上一届毕业生的就业难,于是,他便立下“找一份稳定工作”的目标,而公务员就是他的第一愿望。2004年底,有不少学校来招聘老师,可张弛认为“男生当老师没前途”。
2005年,张弛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可他连笔试都没过。此时,有用人单位陆续来学校招人,一些当地知名的民企虽然开出的条件还不错,但张弛却嫌其“不稳定,没编制”。最终,张弛到了毕业也没落实工作。毕业后,张弛找了份工作暂时过度,等待下一次的公务员考试。不幸的是,他又没过。如今,张弛跳了3次槽,依然待在“没有编制”的民企里当一名普通的员工。“现在我的同学即使是在一家普通的小公司,人家也被提拔了,可我还是在原地打转”,想起当年的就业观念,张弛不无后悔地说道。
调查:
三成大学毕业生丢工作
西财·零点调查揭示,2006年,在已就业的大学生当中,有13.2%因不能满足企业对其工作技能的要求而惨遭辞退。如果算上因自觉能力不足而主动离职的人数,这个比例高达29.4%,即每3名毕业生中就有一人因工作能力缺乏而痛失工作。
王伯庆博士分析认为,应届大学生在各类型企业中的离职率远高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表明我国应届大学生存在对市场适应能力不足、在学校所学非企业所需的问题,以致形成职业技能缺乏,不能在职场中站稳脚。
案例:
缺能力成绩好也被淘汰
某大学毕业的许茜在校时成绩优异,每年都会拿到奖学金,然而,从毕业到现在才一年,却有惨遭公司辞退的经历。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软件公司,虽然大学时学的是计算机相关方面的专业,可到了工作中,才发现学的东西根本就不够用,“很多都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了”。为此,许茜下班后便非常努力地学习,但两个月后,她被公司以“工作能力不足,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为由给辞退了。
“以前读书时,总以为自己成绩好就行了,于是只专注于书本上的知识,忽略了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和同学的沟通。”许茜称,工作后,在讲究合作的程序设计项目上,她经常单打独斗,只要认为自己是对的,就不会轻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今,吸取了教训的许茜说,她不仅要加强学习,更要注意自己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早报记者关义霞
来源:
天府早报 |